杨晓亮:在火洲风口写下水利援疆新注脚
4月,正是新疆各地农田春灌用水的关键期。远在千里之外的杨晓亮,虽已离开新疆3个多月,仍关注着白杨河水利工作,为当地水量调度、工程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建言献策。
2022年12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发出对口支援新疆的号召,杨晓亮主动请缨,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杨河流域水利管理中心。两年任期里,这位渤海之滨的水利工程师,在火洲风口留下了新时代水利援疆的奋斗足迹。
实干奋进的“技术干部”
2024年7月,吐鲁番市境内的艾丁湖畔,地表温度突破70摄氏度,杨晓亮带领团队,连续10个昼夜驻守“引洪补湖”前线。在蒸笼般的恶劣环境中,他穿着厚重的防水裤,浸泡在湖水中,设置临时水尺,实时监测汇报洪水走势,确保洪水顺利下泄,让千万立方米生态水精准润泽干涸的湖床。
2024年11月寒潮,在达坂城强风区域的9级大风中,杨晓亮裹着棉大衣,扎根小草湖渠首20余天,推动渠首水毁修复工程按时完工。
战风雪、斗酷暑,杨晓亮与地方干部携手推动白杨河流域防洪、水文测验等能力全方位提升。共事的水利职工都说,杨晓亮身上有海河治水的精细,也有白杨精神顽强拼搏的“硬核”。
杨晓亮这位“技术干部”还带来了治水新理念——牵头组织编制了白杨河防汛度汛管理制度、白杨河水量调度管理规定、白杨河流域向艾丁湖区域生态输水优化调度方案等一系列关键制度与方案,为推动流域内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了可靠依据。
援疆期间,杨晓亮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0余次,创新将课堂“搬”到渠首一线,为职工带来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教学体验;带领基层职工投身科研创新,成功完成河流水位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及装置研发,取得了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
“现在我们的年轻职工在科研创新上劲头十足。”白杨河流域水利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高兴地说。在杨晓亮的用心培养下,水文测量、流量测验、数据整理汇编、水旱灾害防御、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年轻干部。
兴水惠民的“贴心人”
在援疆的两年时间里,杨晓亮和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托克逊县群众家,杨晓亮是帮着收葡萄的“疆外儿子”;在水利社区居民和单位干部心中,他是关心邻里的“热心肠”,是节假日总放弃休息主动值守的敬业水利人。
今年,白杨河流域的春灌工作正火热开展。杨晓亮带队修复的小草湖渠首,将汩汩清流送往万亩农田;由他主持研发的水位报警装置,在闸站守护一方安澜;那些在“渠首课堂”写下的笔记,已成为青年职工的“治水手册”……两年时间虽短,但杨晓亮作出的贡献,将久久润泽着白杨河流域。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万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杨晓亮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白杨河流域的建设与发展,正如在援疆干部欢送会上大家对他评价的那样——“他把论文写在了祖国边疆的热土上,今后也会把‘援新疆’的历程转化为‘新疆缘’的情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23日
作者:康颢严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