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评点:防汛战场必须摒弃“鸵鸟政策”
□本报记者 黄一为
“鸵鸟政策”,简单来说,就是面对风险难题时选择视而不见、消极逃避,如同鸵鸟“埋头入沙”,看似躲避危机,实则养虎为患。当前,南方多地迎来强降雨,防汛“战鼓”擂响。在防汛这场不容有失的硬仗中,必须坚决摒弃“鸵鸟政策”。
“鸵鸟政策”的出现,根源在于对水旱灾害风险的认知不到位以及薄弱的责任意识。比如,因老旧水库存在监测盲区,而想当然地将“没发现”当成“不存在”;对隐患排查不全面不彻底,把“未见异常”当成“平安无事”;对病险工程、历史险工险段“讳疾忌医”,就臆想“往年没出事,今年也没事”;在接到预警后盲目乐观,总想着“再等等看”。然而,“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国外近年的水利工程重大失事案例和国内的历史教训都在警示我们,对短板弱项、漏洞隐患心存侥幸,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防汛如战场,灾害从来不是“假想敌”。面对风险,必须摒弃任何逃避、忽视的“鸵鸟政策”,而要如鹰眼般敏锐观察,如猎豹般迅速行动,如老黄牛般踏实工作。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务必切实提高认识,始终保持高度重视、高度清醒、高度警觉,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态度做好各项准备。要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不断提升监测预警“感知力”;逐流域、逐区域、逐水库、逐堤段、逐蓄滞洪区排查风险隐患,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从实战出发检视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提升险情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只有把各类风险和应对措施都想到位、做到位,才能握紧把牢防控风险的主动权,真正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作者:黄一为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