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推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

发表时间:2025-11-05

  □本报采访组

  “您还吃辣椒吗?”

  面对来自川渝地区的百姓,记者的提问似乎有些多余。然而,2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终究发生了改变。

  “不吃辣了……”

  “基本上不吃了,这边的环境不适合吃辣椒。”

  年长的吴文斌和黄昌华,他们笑着回答,但笑容中夹杂着的是些许怀念。

  他们是谁?这群人有着共同的身份——三峡移民!因为他们,相距1000余公里的重庆奉节和福建新罗产生了联系。

  “从长江之畔到闽西山城,现在的日子比蜜甜!”在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新芦村,三峡移民吴文斌望着整洁的移民安置新村和热闹的文化活动室感慨。

  世纪之交,百万三峡移民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挥别故土、举家迁徙,踏上异乡重建家园的征途。自2001年7月,首批三峡移民迁入以来,新罗区委、区政府始终以“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为目标,全方位帮扶来自重庆市奉节县的70户307名移民。从那时起,雁石镇新芦村便成为他们的新家。

  移民致富的“主心骨”

  刚搬到新芦村的吴文斌,还对新环境略显陌生,但身上那份三峡人的敦厚与担当,很快让他在移民群体中崭露头角。他被大家推选为村干部,后来还当选了新罗区政协委员。

  现在回忆起那个“艰难”的时刻,吴文斌的话语中依旧展现着责任感:“既然来了,就要把这里当成家。作为带头人,我必须为大家的生活做点实事。”

  就业,是移民融入当地的“第一块敲门砖”。吴文斌深知,只有让移民们都有活干、有钱赚,大家才能真正在新罗稳住脚跟。

  新芦村毗邻龙雁经济开发区,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吴文斌主动当起了“就业红娘”,频繁穿梭于开发区的各家企业与移民之间。他仔细了解企业的招工需求,记录下移民们的求职意愿,反复沟通协调,努力为移民们争取合适的工作。

  “当时有几家电子厂急缺技术工人,我挨家挨户去问,有没有愿意学技术进厂的。”吴文斌回忆,刚开始,有些移民担心自己没经验、跟不上节奏。他带着大家去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负责人介绍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打消移民们的顾虑。

  终于,有20多名三峡移民成功进入龙雁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不少人还成了技术骨干。

  “能致富”是移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新罗区移民发展中心主任廖洪辉介绍,中心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多渠道拓宽移民增收路径,除了帮忙就近就业,还加强技能培训,开展汽车、消控、专业种养殖及无人机实用技术等各项培训,增强移民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创业,支持移民合理利用安置房的一楼店面,形成多元增收格局。

  “我们新芦村移民安置房一楼有不少闲置店面,有的人手脚麻利,就开个日杂店;还有的人懂点汽修技术,就开了家汽修店……”吴文斌一一列举,一个个小店也陆续开业盈利,安居乐业的新图景逐渐成为现实。

  产业扶持多点开花,白沙镇组织企业吸纳移民就业人员300多人,临街店面让移民家庭实现“楼下开店、楼上居住”;雁石镇引导移民发展养殖业、餐饮业;“润泽库区、造福移民”示范项目正打造移民创业一条街,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落地生根的“推动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故乡始终是游子心中永恒的眷恋。黄昌华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环境是陌生的,心情是复杂的,当地文化和风俗都需要去适应。

  20多年来,“稳得住”和“快融入”始终是新罗区移民发展中心的坚定目标。

  移民搬迁初期,新罗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点,确保每户都能拥有安全、舒适的住房,妥善解决了三峡移民住房问题。“我们安排三峡移民安置基础设施项目45个,投入资金161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移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廖洪辉介绍,“新芦村三峡移民安置点还在2021—2023年被重点打造成了‘新罗区三峡移民后扶示范区’。”

  在新芦村,新罗区移民发展中心利用政策资金,修建了移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公园,让三峡移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当地生活。

  黄昌华在公园的长廊上与记者促膝长谈:“有了文化公园,我们和本地村民跳广场舞、聊家常有了好地方。我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也就更加亲近了。”

  从“千帆竞发万重山”的坚韧,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在新罗区移民发展中心的指导与支持下,三峡移民正书写着“和谐共融”的新篇章。

  共同成长的“接力人”

  在雁石镇政府办公区,记者遇到了在这里上班的年轻三峡移民周蜻韩。新罗区移民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合新介绍,周蜻韩是两三岁时跟着父母来到福建的,一直生活在新罗。

  “很少提重庆时的生活了,他们基本上已经算是本地人了。”周蜻韩说,“但是我知道自己是三峡移民,父母带我回过奉节,探望老家的亲戚,只是次数不多。”

  “那你吃辣椒吗?”面对同样的问题,周蜻韩笑着回答:“比较少吃了,父母比我更不擅长吃辣。”她接着说:“对我来说,这边就相当于出生的地方了。”

  周蜻韩可谓是一位特殊的见证者,她的成长轨迹和三峡移民的生活变迁几乎重合。

  “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自己的家人。遇到困难,政府会尽力帮助我们。”周蜻韩说出了内心的感受,“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与大家共同奔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更加幸福的生活。”

  巴山成回忆,闽水亦有情;餐桌上少了辛辣,生活中添了火热;脚下踏着的土地变了,邻里乡亲的情谊依然;开启了新的事业,迎接着光明的未来……20多年来,从安置落户到扎根发展,从民生改善到共同富裕,新芦村三峡移民把“心”留在了闽西大地,享受着幸福新生活。

  (本报采访组成员:唐瑾 吴镝 郑浩伟 焦子琪 朱志军 叶御宝)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5日

作者:唐瑾 吴镝 郑浩伟 焦子琪 朱志军 叶御宝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