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高村险工:齐鲁大地上的治河丰碑

发表时间:2025-03-21

高村险工

  通讯员 宋红福 李永波

  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山东东明高村险工入选其中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高村险工,似一道“水上长城”,守护着黄河的安澜,历经岁月洗礼与时代变迁,愈发璀璨生辉。工程的入选标志着东明黄河水文化保护工作向前迈进坚实一步。

  一处水利瑰宝

  高村险工位于黄河下游山东境内“豆腐腰”堤段,是黄河由游荡型宽河道陡然变窄的隘口。黄河自此由东西走向改变为南北走向,并经过九十度转弯奔流北去,这里河势险要激流汹涌,历史上两度决口,曾给山东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深重灾难。

  高村险工始建于1881年,新中国成立后,东明黄河河务先后对工程坝体进行4次加高培厚,2005年实施完成标准化堤防建设,防汛能力大大增强,以抵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为设计防洪标准,筑起了护堤岸、保民生的安澜防线。

  作为齐鲁大地上的水利瑰宝,高村险工既是水利工程的卓越典范,同时也是水工程与水文化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记忆,是党领导中华民族治水兴邦的生动注脚。

  一部治黄史诗

  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人民治河在菏泽起步。1946年,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菏泽成立,标志着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宏伟事业由此拉开序幕。1948年6月,解放军取得了襄樊战役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中原防御体系,恰逢此时黄河河水暴涨,高村险工年久失修,大堤溃在旦夕,出险在即为企图扭转战局,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正义舆论和千百万沿黄群众的生命安全,出动飞机、军队袭击高村险工,妄图让黄河从高村决口,水淹下游以南的鲁豫皖苏以及河北的部分地区,使这里成为第二个黄泛区,分解解放区,达到以水代兵的险恶目的。

  面对危,治职工、驻地群众没有被敌人的残暴所吓倒,反而激起了保卫堤防、守护家园的坚定意志,敌来我防敌走我抢,大家昼夜抢护,千方百计保证抢险不停。

  在历经73天“一手拿枪、一手拿锨”的奋战抢护后,高村险工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当时冀鲁豫党委提出的“确保黄河不决口”的宏愿。

  高村抢险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宏大力量,体现了人民治黄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初衷,在治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不朽丰碑。

加固工程

  一座文化地标

  为传承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治精神,东明黄河河务局联合地方政府,以高村险工为依托,修建了纪念高村抢险的“高村抢险纪念碑”,这座高12米的纪念碑,犹如一座丰碑,耸立在高村险工徐徐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河务部门后续又陆续收集、制作30余碑刻,配套建设了展示治河文化的历史治河碑廊和现代治河碑廊。如今,一座集黄河文化展示、革命历史教育、涵养党性修养复合型文化地标加速形成。

  作为传承弘扬治黄精神和黄河文化的主阵地,高村险工以黄河为卷、以碑石为页,化高村抢险历史和古今治黄智慧为生动教材

  在这里,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伴着讲解员的讲述,回溯人民治黄的历史;触摸手硪和打桩雕塑,遥想先辈肩扛柳石枕在泥泞中跋涉、抢险号子在黄河波涛中此起彼伏的战洪场景;凝望朱漆走廊,展开与古今先贤的对话。先辈们的奋斗历史在这里被镌刻铭记,治黄史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一段红色基因

  如今的高村险工红歌未止,弦歌不辍。

  在这片土地上,东明黄河人传承着先辈们的红色基因,发扬先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冲锋在前、鞍马不歇、旌旗再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沿黄群众的支持配合下,秉持“确保黄河不决口”的坚定信念,冒着滂沱大雨和滔天风浪挺立在激浊洪流之中,在洪水和人民之间筑起了阻挡洪魔、护佑安宁的巍峨堤岸,成功抵御十余次大中型洪水,保障了黄河下游数以万计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代代东明黄河人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在抵冰斗浪中淬炼升华,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镌刻下了胸怀全局、服从指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格言。

  如今,高村险工早已成为承载着民族记忆家国情怀的精神坐标,东明黄河人将以此次高村险工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为契机,继续以生生不息红色脉搏,接续传承续写守护黄河、造福人民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3月21日

作者:宋红福 李永波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