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淮安倚运河
淮安水上立交 孟凯 摄
□包卫兵
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京杭大运河则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在江苏淮安市穿境而过。淮安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运河文化的杰出代表。运河水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两岸的人民,孕育淮安的繁荣昌盛。从古老的秦汉时期开始,运河的雏形便已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不断对运河进行疏浚、扩建,使其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淮安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商贾云集,舟楫往来,一派繁华景象。
淮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运河千年的沧桑变迁。古淮河与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形成独特的地理风貌。走进淮安的漕运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漕运兴盛的年代。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让人不禁感叹漕运对淮安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漕运,作为古代重要的运输方式,承担着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往北方的重任。而淮安,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这里设有漕运总督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漕运事务。当时的淮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码头边堆满来自各地的货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漕运的繁荣,不仅带动淮安的经济发展,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汇聚,带来各自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形成淮安独特的多元文化。
京杭大运河两淮段上起淮阴船闸,下至淮安船闸,全长24.5千米。2007年,京杭大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合理选用以芦苇为主体的绿色植物,作为航道岸坡防护材料,在芦苇缺损段和个别特殊地段采用广场、亭台、亲水平台、雕塑等构筑物造景,沿岸环境得到很大改观。规划整齐有序的岸线、清洁的水质、造型别致的广场、生长旺盛的芦苇带以及错落分布的植物,构成沿岸风光旖旎的城市休闲场所,创造出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的滨水景观。
沿着运河岸边漫步,古老的清江浦楼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明朝的楼阁,见证淮安的兴衰荣辱。它静静地矗立在运河之畔,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登上清江浦楼,极目远眺,运河风光尽收眼底。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两岸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尽显古朴典雅之美。在阳光的照耀下,整个城市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熠熠生辉。
今天,古老的运河已崭露新姿,河水变清,河面变宽,河上的古桥、新桥千姿百态,沿河两岸绿草茵茵、杨柳依依,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泛舟古运河,二千余年前的舟桨声恍若耳边飘荡,大运河这个名闻遐迩的国家水利风景区正焕发新生。
淮安是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众多的名人志士。汉代军事家韩信,便是淮安人。韩信年轻时忍辱负重,胸怀大志,后来投奔刘邦,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如今,在淮安的韩信故里,依然保存着许多与韩信有关的历史遗迹。此外,《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淮安。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出经典的神魔小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吴承恩故居,人们可以看到他当年生活和创作的场景,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灵感。
淮安的美食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扬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口味清鲜、注重本味而闻名于世。淮扬菜讲究刀工,注重火候,擅长炖、焖、蒸、烧等烹饪技法。其菜品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口感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是淮安人民智慧的结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在《淮阴舟中晚坐写怀二十四韵》写道:“清浦轻风渡,赤日微云遮。”看山是看气势,看水是看灵性。鸟瞰京杭大运河,它就像一条游龙匍匐于淮安大地,令人难以忘怀。千秋淮安,倚运河之脉,铸岁月风华。随着新时代淮安工农业发展,淮安船闸、淮阴船闸成为苏北段运河最繁忙的船闸,货物周转量占江苏省内河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上海、浙江、江苏及其沿线地区煤炭、建材等大宗货运的水上“生命线”。
运河之都是历史古城淮安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以来,淮安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及运河水系承载的各类旅游文化空间,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三篇文章,按照“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原则,将运河沿线文化亮点有机连接起来、千年运河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来,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淮安将继续依托运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10日
作者:包卫兵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