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一座“孪生古贤”?
□本报记者 王静琳 齐欣然
100多个工位的办公区,按照功能划分为咨询设计组、技术创新组、软件开发组和实施运维组4个团队。团队成员聚精会神地盯着各自工位上的两个电脑屏幕,一屏闪烁着代码,一屏显示运行结果……这里是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数字孪生水利设计工厂。
这个“孪生工厂”正在支撑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黄河保护治理重大工程信息化“硕果”的落地实施。
2024年7月9日,历时70年规划论证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建设阶段。水利部要求同步推进数字孪生古贤工程建设,以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建设、智慧化调度运行为核心,实现工程全生命期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怎样建设一座“孪生古贤”,让实体古贤、虚拟古贤同生共长?河南(云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数字孪生古贤项目常务副经理蔺志刚告诉记者,算据是基础,算法是核心,算力是保障。算据方面,在工程上下游400多千米范围内,建设或接入8大类2万余套感知监测设备,形成“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获取从米级到厘米级不同精度、多源数据融合的动态监测数据;算法方面,构建涵盖20多类水利专业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可视化模型,为工程全生命期决策分析场景提供知识支撑;算力方面,采用全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计算集群,提升模型分析计算速度。
“我们希望‘孪生古贤’能够对过去追根溯源,对现在态势映射,对未来趋势预判。”蔺志刚说。
正在模拟古贤工程导流洞支洞开挖场景的技术创新组骨干席梦菲向记者介绍:“我们已经把现场的施工人员、机械设备、车辆、作业环境等信息数据接入项目管理系统,将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环境、物资等全要素信息进行了耦合关联和数据融合,构建了孪生场景,实现了让不同角色的工程建设者‘身临其境’掌握施工全过程,从而科学指导施工。”
实施运维组技术负责人张亚杰通过“数智古贤”App(应用程序)向记者展示了一项特别功能——电子签章。参建各方可通过“数智古贤”,随时随地完成电子文件的签署和验证,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在“孪生工厂”休息区,数字孪生古贤项目副经理陶玉波正在和BIM交付管理系统负责人王楠讨论数字化交付系统。这个以BIM为核心,基于自主可控几何建模器研发,支持所有参建单位协同建模、深化设计、云架构的“设计-交付-应用”一体化交付系统,将通过在古贤工程上的创新应用,最终形成工程全生命期数据资产。
在接受采访时,蔺志刚不时被工作电话打断,规划、设计、交付等各个环节,他都要尽心把控好。“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把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蔺志刚信心满满。
作者:王静琳 齐欣然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