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陇中田 水润旱台塬
□本报记者 岳虹
金秋十月,黄土高原陇中腹地。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东升镇占地近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朝天椒火红、玉米金黄,农民迎来收获的季节。
这种丰收景象,基地负责人王定业几年前很难想到。“这块地撂荒了30年。去年用上中部供水工程的水以后,我们开始种上农作物。今年我们种了5000亩辣椒、3000亩玉米,基地产值预计超3000万元,还能为周围农户发放约500万元的务工费。”王定业说。
王定业口中的“中部供水工程”是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奋发作为,建成中部供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将宝贵的黄河水引入焦渴的黄土地,孕育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日子。
接续奋斗引甘泉
陇中地区位于黄河以南、陇山以西、秦岭以北,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属于黄土高原区。这里年降水量约300毫米,蒸发量却大于1500毫米,曾经“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年年人发愁”。
缺水,让陇中人民饱受贫困之苦,山水黯然失色,历史上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
白银市位于陇中,也曾受困于水。回顾白银的厚重历史,满载着人民对水的渴望,书写着提水改土、兴水惠民的奋斗凯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银引黄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沿黄地区先后建成20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10处中型自流工程和170多项小型水利工程,黄河水成为治疗当地苦瘠之症的一剂灵药。
兴堡川电力提灌工程灌区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通水,惠及白银市靖远县、平川区和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20世纪末,兴电灌区被甘肃省水利厅批准为大型灌区,经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灌溉面积由15万亩扩展到超30万亩。
作为甘肃因水受困的典型城市之一,白银市5个县区曾全部属于贫困县,302个村为贫困村。摆脱贫困需要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水,紧跟时代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水!
2019年7月5日,经过前期多轮论证、沟通、研判,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部供水工程在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大营水村正式开工,陇中人民翘首以待的圆梦工程拉开了建设的大幕。
基于对建设成本、引水效果等多方考量,中部供水工程紧连兴电灌区建设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工程总投资41亿余元,新发展灌溉面积30万亩,改善兴电灌区10.99万亩,为井灌区补水4.52万亩。老灌区(兴电灌区)依托新灌区,新灌区带动老灌区,形成一片60多万亩的大型灌区,惠及白银市靖远县、平川区10个乡镇99个村14.54万人。”甘肃中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伟说。
增产致富润民心
来到靖远县东升镇东兴村村民党立会家,门口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果子挂满枝头,院子里干净雅致。
“我家种了苞谷和小麦,自从用上中部供水工程的水,浇水更方便了。苞谷一亩增产400斤左右,小麦一亩增产200多斤,一年能增收六七千块钱。”党立会说。
2023年,甘肃遭遇大旱。据相关部门统计,2023年6月至9月,甘肃各主要河流来水量与多年同期均值相比枯三成。2023年7月,中部供水工程总干渠骨干工程建成通水试运行,总干渠提水流量增加5.1立方米每秒,为灌区补水2100万立方米,改善灌区灌溉面积11万亩。
这些反映工程效益的抽象数字,对于农民而言,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供水保障。“像玉米,之前浇三遍水,现在能浇五遍,水浇足了产量肯定不一样。”党立会说。灌溉周期缩短了,产量上来了,农民收入水涨船高。从靠天吃饭,到引水灌溉,再到稳定灌溉、精准灌溉,党立会一家,见证着引黄工程的迭代升级。
中部供水工程为大(2)型工程,建设者挖隧洞、埋管线,用320余公里渠道勾画出黄河水行进路线。为了将地势低的黄河水送进地势高的耕地、城乡,建设者还修建了20余座提水泵站和3座调蓄水池,每年平均有超1亿立方米黄河水穿山越岭进入陇中,成为当地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今年3月,继总干渠骨干工程试通水后,南干渠也通水试运行,工程效益得以进一步发挥。
水源的来之不易让人们愈发惜水、爱水、节水,指引着当地走上坚持“四水四定”、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之路。
在东升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节水灌溉设施已经普及。“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全部用上了膜下节水灌溉,每亩用水量在200立方米左右,相对于使用高效节水灌溉前的每亩用水400多立方米,节省了一半。”王定业说。
当地还依托中部供水工程发展起特色种植业,新鲜的水果西红柿、硒砂瓜,鲜亮的枸杞、食葵……成片的高标准农田全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只为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据统计,截至目前,中部供水工程已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
远眺陇中田,水润旱台塬。“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已经结束,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因水而兴、生机勃发的陇中新景!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