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_name}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web_name}: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当河长遇上AI——

解锁水乡智慧治水新范式

发表时间:2025-07-15
  □本报记者 李海川 通讯员 唐文嘉

  “开始巡河!”7月8日上午10点,随着浙江省绍兴低空经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鼠标,楼前无人机机库舱门缓缓打开,一架六翼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设定的航线飞向越城区水域上空。

  在绍兴市越城区,河流湖泊因为“特殊河长”加入而变得更加灵动,它们就是搭载先进AI(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机。

  乘着“低空经济”发展的东风,越城区瞄准河湖长履职中的难点堵点,打造浙江省首个无人机全域自动巡河系统,探索“行政河长+AI河长”共同巡河、共同管护的河湖长履职新范式。

  全覆盖——

  “AI河长”全域智巡

  从越城区上空俯瞰,交织错落的河道、纵横密布的水巷,勾勒出江南水乡的诗意经纬。

  越城区540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着1332条河流和9个湖泊,水面率约16.26%。水,构造出越城独特的生命肌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江南水乡的河湖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传统人工巡河受地形、天气限制,30%以上的河道‘巡河难、巡不到’;河湖问题涉及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协同处置流程环节较多;基层河湖长存在巡河走过场现象,责任落实难以精准追溯。”绍兴市越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河道水域管理中心副主任俞江坦言。

  2024年以来,越城区加速构建低空飞行服务网。随着“无人机+治理”应用场景不断延伸,越城区河湖管护的智慧化探索全面启航,从“人海战术”进一步升级为“科技战队”。

  “鼠标一点就能操控起飞和降落。”绍兴低空经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叶田仲向记者展示电脑管理平台,每天巡河时间一到,无人机就会按照预设航线,自动对半径5公里内的河道展开巡检。

  7个自动巡检无人机机场,每个机场配备2架无人机,设定县级河湖长管理河湖自动巡查航线47条……自今年4月自动巡河系统运行以来,无人机日均巡航40公里至50公里,编织起严密的智能巡查网络,能够精准掌控越城区水域的细节变化。

  “无人机搭载了智能AI识别模型,就像拥有了火眼金睛,可以自动识别漂浮物以及非法采砂、岸线侵占等违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刻调取河湖管理数据‘底图’进行对比,整个过程仅需10至15分钟即可完成。”叶田仲指着屏幕上的实时巡河画面介绍。

  越城区还配套建设了2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2处高清监控点位,与无人机巡查形成“高低空互补”的立体监测网络,基本实现主要区域河湖日常管理与水质24小时动态监测。

  “‘AI河长’破解了人工巡河的时空限制,有效减轻基层河长工作负担,实现了巡河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无盲区。”俞江说,“河长们不再需要顶着日晒雨淋反复巡河,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河湖的精细化管理。”

  据统计,截至目前,“AI河长”巡河已覆盖越城区90%以上的水域,每月减少基层河长人工巡河2286人次。

  全链条——

  立体监管责任闭环

  作为村级河长的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国海,每天都会打开“河长在线”巡河App(应用程序),在“智慧巡河”模块查阅责任河段的无人机巡查视频、巡查报告、水质现状等,根据需要第一时间到现场复核并处置问题。

  “每次无人机巡查结束后,区河湖长办会根据AI提供的视频和问题清单,生成电子巡河报告。”俞江介绍,巡查未发现问题的,提交问题“零报告”,发现重大问题需县级河长协调解决的还会提交专项请示报告。

  这些巡河报告,将通过“AI河长”中枢,横向按职能流转至水利、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等部门,纵向流转至属地镇街,实现了数据共享、高效调度、精准处理、问题闭环。

  “河湖治理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AI河长’中枢就像一个高效的‘指挥中心’,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水质监测站等各类数据,连接各部门平台,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网络。”俞江说。

  当河长遇到AI,如何更好落实责任?

  越城区制定AI巡河工作方案,明确巡查范围、巡查频次、巡查内容等事项及流程,从问题发现数、处置及时率、整改完成率等维度对相关责任河湖长履职进行量化评价,纳入各级河湖长履职台账;并对属地镇街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责任追溯可查可控。

  问题发现、派单流转、督办处理、评价反馈……全链条责任机制,将抽象的治水责任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具体任务,让“AI河长”与“行政河长”有机结合,实现“线上巡河、线上协同、线下处置”无缝衔接。

  数据显示,越城区河湖问题发现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70%,平均处置周期从20天缩短至5天。

  AI技术赋能,改变的不只是治理效率。

  行走在浙东古运河畔,每隔两公里就能看到印有亲水码的河长公示牌。拿起手机扫码,进入微信小程序,河长信息、河流文化、水质情况等一目了然,还能参与问题举报和满意度评价。

  “现在太方便了,发现问题随手拍张照就能反馈,看到美景还能在微信小程序中分享,感觉自己实实在在成了护河的一员!”正在散步的市民王大爷笑着说。

  区域内全覆盖的河湖亲水码成为群众参与治理的便捷入口,反馈的问题直接纳入河湖长履职评价内容,全员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幸福河湖治水新格局正在越城区悄然构建。

  “我们将持续完善智慧管护数据底座,加强智能化感知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AI模型,提高算法分析准确率,推动河湖治理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俞江对智慧治水充满信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2日

作者:李海川 唐文嘉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