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结合成果丰硕——参加黑龙滩水库工程建设的体会
 

  1970年6月,四川省水电厅决定我校承担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勘测设计的工程任务。学校当时正处“文革”中的斗、批、改阶段,教职工对无休止的斗批改感到厌倦,教职工对参加水库工程建设积极表示支持,愿意参加。经过学校周密安排,除了少数教职工留校外,其于“一锅端”全部人员连炊事员带上锅灶用具,在校革会和工宣队的率领下奔赴仁寿黑龙滩工地,开始了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

(一)

  仁寿县地处龙泉山脉二峨山系的山脊,境内没有一条大河,绵延起伏的山岗、大多是光秃秃的,山坡上到处呈现出土薄缺水的干枯景象。“下雨往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滴水贵如油”。当时仁寿县人们的苦诉让我们感动,才知我们生活在川西平原的生活美好幸福。

  教职工赴仁寿勘测设计,洽逢三伏酷暑,特别是三个测量队的教职工进行大面积的外业测量工作,困难重重,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通视条件差,测量工作难度很大,为了完成任务,只有早出工、晚收工。作业区较远的,带干粮一壶水解决午餐。中午休息一会儿又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汗流夹背,一身湿透,不畏艰难险阻,冒风雨,爬山涉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库区地形测量及渠系测量工作。

  水库枢纽工程设计的老师们虽然住在仁寿县高中校,厨房在山下,教师们住在山上办公、睡觉条件十分差。办公无办公室,到处找些木条、木板做办公桌。女教师全部住教室楼板大铺垫稻草。大热天,一身汗湿,睡不着,可是早晨还得早点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井里打水,去迟了井干了就打不到水,每人只能打一小盆的半盆。早上洗脸,中午擦汗,晚上洗脚,生活上困难就可想而知,更不说工作了。当时我参加水文组设计工作。可是库区内及附近都没有水文资料。我和水文组共四位老师分两组。抗暑热不怕严寒,不论天晴下雨,奔走库区,调查、踏勘、观测,搜集一切水文数据。野外完了又回高中校把搜集的径流、洪水、泥沙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算,论证确定水库规模为大Ⅱ型工程,总蓄水量为3.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02万亩,还提供溢洪道洪峰流量,拦沙库、干渠等相关水文资料。为工程提供可靠资料。

  通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设计组老师完成水库工程。包括库区枢纽和灌溉区干、支渠配套工程两大部分,实现省政府提出“水库要一年建成,两年受益”要求。仁寿人民也唱出歌谣“有了黑龙滩,天干不怕干。昔日望天田,今日米粮川”。

(二)

  我参加了黑龙滩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终身获益匪浅;黑龙滩水库的建成,对灌区人民造福了世世代代。

  1、农业基础增强,工业发展加大,1989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24亿斤,从而评为国家十二大粮仓县之一。农、牧、林、鱼等多种经营也相应地加快发展。

  2、彰显“善水”,扩大水系。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有三性:上“善”即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成江海以纳百川;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从事水利事业的人,最善良最可贵的品行,就象水一样,以水为师。黑龙滩水库建成后,成为扩大都江堰水系灌区重要途径(蓄水库和主干渠道等)。水利事业建设者弘扬水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打通龙泉山隧洞,引都江堰之水,通过东风渠道流入仁寿黑龙滩水库,扩大灌区水系,为扩大古堰水系造福社会和人民,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3、本领增强,敬业奉献。我亲身参加了黑龙滩的水文勘测设计工作。我是从事水文教学工作的;产教结合,把书本知识和技能与具体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实践,又补充水文教学。不断地充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教学水平。亲眼看到水库建成后造福人民,锻炼和提高自己,感到无比自豪。使我更加热爱水利教育事业,培养了更多的优秀水利人才。

  4、产学结合,特色育人。黑龙滩水库建成后,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每年学校都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去黑龙滩进行实训教学。从事1974年到1983年这10年间,学校组织了水工专业的971名学生去水库进行专业思想和水工制图课、专业课的现场教学。为今后学校的教改提供一些基本经验。从学校建校后,特别是在学校承担黑龙滩水库勘测设计任务及此后承担大量的工程建设任务中,都与教学紧密相结合,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大批的水利水电人才。探索出产教结合,产学结合、特色育人的新模式,为创办水利名校积累了经验,人民日报1973年8月9日题为《高峡出平湖》,四川日报1973年8月23日《认真办好中等专业学校》报导了黑龙滩水库修建情况,赞扬我校为修建水库做出的贡献,肯定我校为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以此,为我校1980年命名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奠定了基础。

  学校承担和完成黑龙滩水库勘测设计任务,真是产教结合,成果丰硕。

  2014-10-28

余怀英
责任编辑:李旸
 
 

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