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实践中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党支部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永恒的课题。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同时又是时代的、鲜活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内涵,使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防总办公室在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努力把党的先进性要求体现到努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实践中,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在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是空洞的,它必须寓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是具体而深刻的。防汛抗旱工作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在防办工作中最根本的就是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防汛抗旱任务。
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是“十五”期间我国防汛抗旱思路的重大创新,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针对新时期我国国情提出的防汛抗旱新理念,也是防汛抗旱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主线,如何真正把“两个转变”贯彻落实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这不仅是对防办工作的检验,也是对防办支部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的集中检验。
2003年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防总和沿淮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果断决策、正确指挥、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确保了沿淮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淮河干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2003年淮河的防汛抗洪,标志着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开始实践由与洪水抗争转到了主动防御和疏导上来,由控制洪水转到洪水管理上来,由单一的被动抗旱转到全面主动抗旱上来。在整个防洪与抗旱过程中,防汛抗旱指挥呈现了从容应对、忙而不乱、有序推进的新特点,保障了防汛抗旱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抗御这次大洪水不仅充分展示了国家防办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不怕艰苦、连续作战,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防办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展示党的先进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防汛抗旱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关系极为密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充分发挥防汛抗旱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防办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做好防汛抗旱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体现党的先进性,通过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受持续干旱的影响,2004年冬至2005年春和2005年冬至2006年春,珠江流域连续两次出现跨年度干旱缺水,江河来水明显减少,水位大幅降低,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遭遇近20年来两次最为严重的咸潮上溯,澳门、珠海、中山、广州等重要城市150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防总领导指示精神,国家防办组织珠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按照“全面、统筹、精细、合理”的原则,精心策划,科学调度,全力以赴组织力量做好西江调水工作,确保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
为保证调水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防办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调水一线,现场指导,并要求党员同志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落实到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的实际工作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应急调水工作。
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既无先例可循,又涉及多个省区和不同的部门,协调难度大,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两次成功的调水充分体现了国家防总、水利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也充分说明了防汛抗旱工作在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检验了国家防办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际成果。
三、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在防洪方面,虽然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的建设力度,有效减轻了大江大河的防洪压力,但保障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防御山洪灾害却又成了防汛工作的一个突出矛盾。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洪涝灾害的80%左右。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库由于安全隐患多也成了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抗旱方面,我国广大农村不仅有3亿多居民饮水安全没有保障,每年有上千万农村居民因旱发生饮水困难,而且每年都有数亿亩农作物因旱受到损失。“十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85亿亩,损失粮食350亿公斤。
严重的洪涝干旱灾害,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国家防办紧密结合实际,在防汛抗旱减灾中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实际行动认真履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是着力抓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山洪灾害的防御,直接关系到广大乡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特点是,损失重、防治难度大。为做好这项工作,国家防办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并经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审议通过。去年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编印《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拍摄编制《山洪灾害防御》专题片和宣传册及挂图,明确山洪灾害防御目标和重点,制定12个试点地区防御方案,积极探索和建立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同时,还要求各地做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准备工作。
二是加强各类水库、水电站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水库水电站的防汛责任制、调度权限、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的审批。去年国家防总印发了《关于明确水库水电站防汛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水库抢险预案编制大纲》。按照水库的重要性,今年又确定了全国733座防洪重点中型水库,并制订了《关于加强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明确防汛责任制,建立通信预警设施,依法加强运行管理。
三是加强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妥善帮助滞洪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我国各大江河蓄滞洪区有90多处,由于历史的原因,蓄滞洪区大都人口密集,经济相对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为充分发挥蓄滞洪区的作用,维护蓄滞洪区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蓄滞洪区健康有序发展,国家防办组织制订了《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印发了《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大纲》,近期还将以财政部令的形式颁布《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同时还着手组织编制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等。
四是加强抗旱减灾工作。近年来我国旱灾频繁,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旱区许多群众饮水非常困难,国家防办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重旱区调查了解旱情,指导抗旱工作,帮助群众度过难关。
四、在防汛抗旱工作实践中检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防汛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抗旱则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汛抗旱工作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及时、准确掌握汛情、旱情及灾情,及时做出正确部署,科学指挥调度决策,而且必须经常保持“戒慎恐惧、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国家防办的干部职工有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娴熟的业务水平和过硬的工作作风。
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这几年来,国家防办高度重视在防汛抢险和抗旱救灾第一线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养和锻炼。每当台风来临,汛情、凌情危急或旱情严重时,国家防办都要派出工作组深入防汛抗旱第一线,及时转达国家防总领导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慰问,加强对地方防汛抗洪和抗旱工作的指导,同时也在防汛抗洪抢险和抗旱救灾第一线检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005年6月珠江流域的西江发生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国家防总派出工作组深入广西梧州抗洪一线,协助地方组织、指挥保卫梧州的抗洪抢险工作。工作组连续三昼夜坚持在梧州抗洪抢险一线,先后6次参加前线指挥部工作会议,对梧州市抗洪救灾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提出明确的建议和要求,数十次上堤巡查险情,并参与组织龙新堤滑坡、管涌等重大险情的抢护。6月22日23时45分梧州水位将达到26.8米,工作组及时向自治区、梧州市通报了情况,建议立即召开前线指挥部紧急会议进行部署,组织力量加高加固子堤,迅速组织河西区内人员转移,增加巡堤查险人数,及时报险排险。工作组在梧州抗洪抢险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是我国台风灾害比较严重年份。在台风登陆前,国家防办多次派出工作组督促各地落实防台风预案。特别是在浙江、福建遭遇强台风袭击的重要时刻,防办党支部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大胆派出部分年轻干部到第一线参加抗洪抢险救灾,使他们经受了实践锻炼和考验。今年1号台风“珍珠”在广东登陆,为赶在台风登陆之前抵达防台风第一线,国家防办领导带领两名年轻同志连夜赶赴广东汕头,检查防台风工作部署情况,协助地方做好防台工作。台风登陆后,他们又冒着很大危险追着狂风和暴雨赶往福建沿海一线,沿途协助指导地方防台抗灾。
去冬今春松花江封河期恰遇水污染,黄河封河期流量也较大。为确保防凌安全,国家防办工作组多次冒着严寒,深入现场,分析形势,检查指导防凌工作,研究部署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丰满、尼尔基等水库的防凌调度。
五、在不断夯实基础工作中忠实履行防汛抗旱职责,永葆党的先进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出色完成防汛抗旱各项任务,永葆党的先进性,光有满腔的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因此,强化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大力推进防汛抗旱的正规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防汛抗旱管理水平,就成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
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组织修订了《防汛条例》,并于2005年7月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组织起草了《抗旱条例》,已经完成初稿,并征求了各省(区、市)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近期经部长办公会审议后报国务院;组织起草了《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初稿;联合有关部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制订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办法》;起草了《突发险情灾情报告管理规定》;组织制订了《干旱评估标准》等。
二是优化完善防汛抗旱调度方案。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大纲》等指导性文件,组织编制了《黄河中下游洪水调度方案》、《永定河防御洪水方案》;组织各地逐级开展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和中小城市的防洪应急预案编制。重新修订《抗旱预案编制大纲》,建立抗旱预案分级审批和备案制度。
三是大力加强防汛抗旱培训工作。为提高各级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指挥决策能力,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国家防办组织编写了《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教材》,并于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首期地方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汪恕诚部长到会亲自做了动员讲话,鄂竟平副部长作了专题讲座。
四是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国家防总、流域机构、各省(区、市)防汛抗旱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改造了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立和完善大江大河重要河段的洪水预报系统;建立了工程数据库及大江大河重点地区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库;建立了大江大河重要河段防洪调度系统,实现了实时制定和比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建立了国家防总与各流域机构、各省(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之间的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实现各级抗洪抢险救灾信息的共享;组织开展了抗旱会商系统建设。
五是大力推进洪水风险分析和风险图的编制工作。完善了《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继续开展洪水资源化利用试点,提出洪水资源利用化试点工作意见。
六是加强台风防御工作。多次开展防御台风工作评估,完成了《我国台风防御工作的进展与对策》,组织编制了《防台风预案编制导则》,要求沿海地区建立完善防台风预案,规范防台风工作程序。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防汛抗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牢牢把握先进性建设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干旱损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体党员干部最高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