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政为民的治水实践中体现先进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文明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能否保持先进性,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否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与时俱进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领域有不同的新要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水利部门的共产党员要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就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要不断创新治水理念,创新发展内涵,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要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涉水事务,在治水实践中找准着眼点,把握好着力点,选择好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永葆党员先进性,办好水利为人民”。
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着眼点
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关键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执行人民的意志、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水利面向基层、服务于群众,水利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水利行业的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工作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工作态度,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察民情、解民意、集民智,把执政为民落到党员干部的行动中,落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上,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水利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广西水利系统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机遇乘势而上,水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实施河海堤防工程、饮水解困工程、农网改造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集雨水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及开展边境大会战、东巴凤大会战和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能力办好的大事,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困难。特别是通过实施国债人饮工程建设,为300多万农村群众送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通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每年减轻农民用电负担达到2.5亿元,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水利是一个艰苦的行业,需要有献身的精神境界;水利服务于基层,需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水利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水利工作的主阵地在农村,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水利工作如何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我们认为,只有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够更好地搞好水利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以打造阳光水利,服务基层群众为目标,以改进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在“永葆党员先进性、办好水利为人民”的承诺上下功夫,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机关党风、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广大党员自觉以岗位为载体,以素质为保证,以典型为榜样,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本职工作上,落实到为群众服务上,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上,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党员践行先进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让群众看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把握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这个着力点
党员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执政能力的高低验证着党的先进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要树立牢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应具备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超强本领,共产党员只有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才能真正体现其先进性。
广西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区,虽然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人肩负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特别是随着水利发展不断提速,水利改革步伐不断深化,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趋突显。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等水安全问题,水利体制改革问题,基层水利职工贫困问题等等。能否在这纷繁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力措施逐项加以解决,直接关系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要提高领导水利发展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促进发展的实践中牢固树立三种观念。一要树立大水利的观念。现代水利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城镇化、工业化服务,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实现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水利全面协调发展;二要树立经营性水利的观念。依托行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水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壮大行业实力,力争使水利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三要要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要克服“等、靠、要”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推进水利对外开放,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民营资本投入水利水电项目开发,变水利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
在治水实践中做到执政为民,水利部门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并重原则,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坚持依法治水、科技兴水和节约用水并举原则,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和谐水利的能力。
水利部门的共产党员要提高执政为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实践。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新的治水理念和科学治水方法,提高岗位业务技能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以先人一步的思想境界、奋勇争先的工作干劲、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革新体制机制上的弊端,把先进性体现在创新治水理念、创新发展内涵、创新体制机制上,体现在建设一流工程、创一流管理、提供一流服务上。
三、抓住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这个落脚点
执政为民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终应体现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实践中,体现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绩上。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步伐,建设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是水利部门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足点。新形势下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根本在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从改革发展的大局来审视和规划水利工作,着眼于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树立大水利观念,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水利全面推进,加快水利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全面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大水利格局,加快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饮水安全解困、水源保护、农村水利、移民安置等具体工作中,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优先领域。要切实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好经济社会与水利发展,统筹好城乡水利发展,统筹好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广西水利工作实际而言,就是要按照先进性的要求,牢固树立经济社会要发展、水利须先行的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来抓。加快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等三大体系,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有新的突破;积极发展城乡供水产业,有序发展地方中小水电产业,加快发展水利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水利特色种养产业,努力发展水利建筑和技术服务产业,打造五大水利产业,在加快发展水利经济上有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水利工程水价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等六项改革,在加快建立新型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体制上有新的突破。通过抓发展、抓改革,尽快构筑较为完善的水利多功能服务体系,实现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水利行业的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机制、增强新本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体现在水利工作的实践中,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努力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建设真正成为人民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