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水利厅 许文海
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现实的而非空洞的。结合水利行业实际,研究和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规律,建立健全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准确把握水情,提升水利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执政五十多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水利发展能力,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世纪新阶段,甘肃水利发展担负艰巨任务,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工程体系尚未形成,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配置功能缺失;现有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与效益偏低,农业用水比重大,用水技术比较粗放,生活用水跑冒滴漏严重,先进的节水型用水器具普及率不高,万元产值耗水量偏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低;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全社会应对水污染事件的能力不足;水利管理薄弱,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水利管理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解决。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的条件下实现水利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取决于水利行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对甘肃省情和水情的认识和把握,取决于我们领导水利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取决于我们能否凝聚整个行业的力量、赢得全社会的广泛支持,群策群力把水利事业推向前进。
二、紧密结合水利行业实际,努力探索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甘肃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在水利建设、管理、科研、教育的平凡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但与先进性建设、与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承担的新任务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我们必须提高对先进性建设的认识,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加强水利行业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在建立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上不懈努力。
(一)先进性教育要在加强学习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党员素质。针对水利行业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要强化《党章》意识。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政绩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二是要强化党员意识。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现阶段,要身体力行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
(二)先进性教育要在深化整改上下功夫,致力解决实际问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落实在整改上、体现在整改上。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改的安排部署,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确定深化整改工作的措施。在对整改方案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确定深化整改工作的措施: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水问题为中心任务,进一步营造政策环境,完善投入机制,强化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能力,认真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全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抓好抗旱防汛、加快水利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三)先进性建设要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全力提高服务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强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把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实现四个转变:服务方向由以农业为主、农村为主,向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并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服务转变;水资源配置由以生产用水为主,向优先保障生活用水,优化配置生产用水,充分重视生态用水转变;水资源管理由单纯注重水量管理向水量、水质、水能、水域全面管理转变;城乡供水由注重水源工程建设向水源、管网、入户、排水一条龙建设管理转变。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水利支撑的同时,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四)先进性建设要在强化制度上下功夫,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的先进性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每个党员置身于制度的约束之中。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形成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厅党组抓党建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完善责任机制。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教育机制。三是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规范管理机制。四是坚持服务基层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三、用先进性建设的成效,促进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同实现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水利行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治水、管水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一是在治水思路上体现先进性。思路决定出路。结合甘肃实际,新时期治水思路要充分体现新的治水理念,一是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确定工作重点。要满足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五个层次的用水需求,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国民经济和水利发展,统筹区域、城乡水利发展,统筹解决水利发展中的问题,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四是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五是加强制度建设,遵循经济规律,牢固树立工程是手段、制度是根本的理念,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水利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转变。
二是在治水技术上体现先进性。甘肃横跨三大流域,九大水系,幅员辽阔,条件严酷,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运用先进的治水技术,大力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在前期工作、水利施工、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抗旱防汛等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鼓励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含量,抢占科技前沿。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逐步推行科学合理、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水利技术,不断提高水利的科技含量,在治水技术上体现先进性。
三是在工程建设上体现先进性。建设人民群众急需,质量一流、管理先进、效益显著、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是水利行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力促项目建设,抓紧配套完善疏勒河、引大入秦、南阳渠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积极争取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二期开工建设;要多方筹措资金,抓紧重点设防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新建、改建主要河流险段堤防,疏浚、整治河道;积极实施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及泾、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要改变重建轻管现象,认真吸取轻视管理所造成的深刻教训,把科学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严格、规范和高效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四是在提高行政能力上体现先进性。第一,深化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第二,加快转变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依法规范对事业单位的授权,充分发挥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专家咨询、公众参与、政府审批相结合的项目决策制度。第三,改进水利管理方式方法。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干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行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第四,努力建设“六型机关”。按照创新型、效率型、服务型、和谐型、学习型、廉洁型机关的要求,加强各级水行政机关建设。
五是在水利队伍建设上体现先进性。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指导水利工作。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的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自我约束力。继续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机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内外环境,重视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按照“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塑造水利队伍,按照“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道德文明”的要求营造诚实守信、互助友善的行业风尚,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团结、奋进的和谐水利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