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清林发言
以抗旱预案编制为契机
实现抗旱工作新突破
河北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005年12月2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把我省编制抗旱预案的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认真编制抗旱预案,夯实抗旱工作基础
近年来,为适应抗旱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我们按照国家防办的要求,认真编制抗旱预案,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实现抗旱工作新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以“两个转变”为指导,编制《河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我们在编制《河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时,首先认真学习了鄂部长关于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握精神实质,在预案中体现时代特色;同时,认真回顾防汛抗旱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河北防汛抗旱工作的规律性,使防汛抗旱预案较好地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宏观和微观的统一。省政府办公厅于8月4日向全省正式印发了《河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为做好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文件。
二是以县级为重点,编制农业抗旱预案。去年4月,我们开始对市、县两级的抗旱预案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各市、县根据降雨时空分布、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社会状况、水源情况和水利工程现状,进行科学的水量平衡计算,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对策措施,初步编制了农业抗旱预案。在此基础上,聘请专家进行分组审查,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去年的试行情况,今年以来各地按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对抗旱预案进行了补充、修改、完善。经过反复努力,于今年4月将全省139个县(市)农业抗旱预案汇编成册,印发各地试行。
三是以秦皇岛市为试点,编制城市抗旱预案。去年6月国家防总召开部分省市城市抗旱工作会议以后,我们选择以地表水为主的秦皇岛市、以地下水为主的廊坊市和地表水、地下水兼备的唐山市等有一定代表性的大中城市进行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制定城市抗旱应急预案理清了思路。我们以秦皇岛市为试点,全面总结城市抗旱的经验教训,按照水质、水量统一,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原则,起草了城市抗旱预案。经过专家验收和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秦皇岛市政府于9月12日正式印发了城市抗旱预案。石家庄、唐山、邯郸等重点大中城市也完成了城市抗旱预案编制工作。
四是以白洋淀为突破,编制生态抗旱预案。上世纪60年代以来,白洋淀多次发生干淀现象,曾经11次为白洋淀调水。特别是去年,在国家防总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实施了“引岳济淀”跨流域调水工程。为建立白洋淀生态抗旱的长效机制,我们决定编制白洋淀生态抗旱预案。经过认真总结调水补淀的经验教训,确定以每年10月1日的实际水位计算,以第二年汛前650米水位、05亿立方米水量、69平方公里水面为最低保证目标,建立Ⅰ、Ⅱ、Ⅲ级应急响应机制,制定相应的补水方案和抗旱措施,明确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目前送审稿正在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争取报省政府早日出台,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省重点生态区的抗旱预案编制工作。
二、适时启动抗旱预案,全面主动科学抗旱
今年6月中下旬,我省中南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平均最高气温达到50多年来最高值,受旱面积达4400万亩。面对严重旱情,各地及时启动抗旱预案,发动群众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累计抗旱浇地1.7亿亩次,为我省今年粮食总产达到2566万吨,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的抗旱工作,对抗旱预案的重要性是一次重新认识,对可操作性是一次全面检验,对编制和落实抗旱预案是一次有力推动。
一是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6月10日,宋恩华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抗旱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根据旱情级别,做出相应的应急响应,牢牢把握抗旱工作主动权。6 月13日,季允石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抗旱工作汇报,对抗旱工作做出具体安排。7月13日,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季允石专程到省防汛抗旱调度中心调研,对汛期蓄水、调水、供水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有汛防汛,有旱抗旱,努力实现“保安全、多蓄水”的目标。各市、县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赴抗旱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基层解决抗旱工作的实际问题。
二是各部门进一步健全抗旱工作的保障机制。省水利厅派出六个工作组到各地检查督导,对地表水、地下水优化配置,科学调度,全省水库放水13.3亿立方米,河道引水5.2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抗旱减灾效益。省财政厅积极筹措抗旱经费2000万元支持各地抗旱。省发改委下达《关于做好农业灌溉电力供应,保证粮食生产用电的通知》,对农电供应作了安排部署;省农业厅组织600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把科技送到基层;省民政厅及时下拨春荒救济补助资金7333万元,救济灾民200万人次;省气象局把抗旱气象服务作为农业服务的重点,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省电力公司转移高峰用电负荷60万千瓦,转移工业用电负荷90万千瓦,同时争取网外购电41万千瓦;中石化河北公司在安排柴油配置计划17.6万吨的基础上,多方购进油源,增加配置计划93万吨。抗旱服务组织抗旱浇地651万亩次,打、修机井11760多眼,建设地下防渗管道 370多万米,维修机泵 1.8万台(套),抗旱挽回粮食损失 10.8万吨,充分发挥了抗旱减灾突击队的作用。
三是各地进一步加大抗旱水源的开发力度。今年汛期,我们按照防汛抗旱预案,抓住有限的几次降雨过程,充分利用水库、洼淀、河道等水利工程,科学调控洪水,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水库蓄水近30亿立方米,为历史较高水平。沧州、衡水等市通过“王大引水”、“引岳济沧”、“引岳济衡”等工程跨流域调水5亿立方米,保证了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生产用水以及衡水湖、南大港等生态用水。黑龙港流域各市、县投入抗旱经费4000多万元,建设咸淡水混浇工程4000处,控制面积100万亩,平均每年节约淡水1亿立方米,节电3000万度,节省抗旱浇地费用1800万元,实现了“三省一增”的综合效益,即省水三分之一,省电三分之一,省时三分之一,增加灌溉面积三分之一。
四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强化供水安全的对策措施。今年3月22日,秦皇岛市城市污水管网突然暴裂,煤气制气厂的高浓度化工污水涌入汤河水源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城市抗旱预案,依靠灵敏的预警监督机制、高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和科学的调度管理机制,立即暂停汤河水源地的城市供水职能,全部放掉200万立方米污水,紧急从桃林口水库调水280万立方米,并依法对事故单位进行了处罚。经过49天日夜奋战,汤河水质恢复到二类标准,城市景观也有较大改善。
五是全社会进一步增强抗旱工作的舆论氛围。旱情发生后,各地按照抗旱信息报送、处理和发布的程序规定,一方面及时向各级政府报告旱情,一方面及时向新闻宣传部门通报。我们充分利用《防汛抗旱简报》、《旱情简报》、水利网站以及专题材料等形式,定期向新闻媒体发布旱情信息,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抗旱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全社会抗旱减灾的良好局面。
三、编制抗旱预案的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狠抓落实,是编制预案的重要保证。省政府领导把防汛抗旱预案编制工作做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件大事来抓。5月29日,季允石省长、宋恩华副省长批示省防办会同各有关部门认真抓紧,制订预案,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工作。7月初,在宋恩华副省长的亲自督导和韩乃义厅长、李清林副厅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组成专门班子,安排项目经费35万元,群策群力,反复修改,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初稿。省政府领导将初稿批给省法制办公室进行认真审核。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会议,广泛征求22个省直有关部门意见。最后,季允石省长、郭庚茂常务副省长、宋恩华副省长又亲自进行了仔细审阅和修改。8月25日,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水利厅作了大会典型发言,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表扬。省政府办公厅有关同志讲:这个文件省领导之重视、从起草到发布速度之快、文件规格之高是少见的,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抗旱工作的高度重视。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编制预案的关键环节。刚开始编制抗旱预案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河北抗旱以一家一户的地下水灌溉为主,编制抗旱预案没多大必要;有的认为抗旱工作的指标体系比较笼统,标准不够统一,编制抗旱预案难度较大。针对这些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国家防办关于开展抗旱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抗旱预案是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重要支撑,是两个转变在抗旱领域的重大突破,是抗旱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选择,从而增强了编制预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还把预案编制工作列入考核内容,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加强具体指导,稳步推进全省抗旱预案编制工作。
3从实际出发,增强可操作性,是编制预案的基本要求。在编制抗旱预案时,基本做到“五个明确”:一是明确工作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以防为主、防抗结合,依法抗旱、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二是明确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抗旱机制;三明确对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四是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分别制定省、市、县、城市等不同的旱情判别标准和响应措施;五是明确善后工作,对抗灾、救灾、评价等环节做出统筹安排。
4落实部门责任,细化保障措施,是编制抗旱预案的重点。抗旱预案的落实,关键是保障措施的落实。我们在编制抗旱预案时,把应急队伍保障、能源保障、交通运输保障、物资保障、资金保障、社会动员保障和技术服务保障细化到部门、到单位、到人员,形成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抗旱应急管理体系。
我们在编制抗旱预案方面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刚刚起步,经验不足,离国家防办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编制和落实抗旱预案的工作力度,构筑全省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抗旱应急机制,主动、全面地做好新时期的抗旱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 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