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水利厅党组书记杨志英发言
增强自身能力 促进协调指挥
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防汛安全
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005年12月27日)
2005年我省接连遭受闽江流域5场特大洪水、3个台风正面袭击和4个台风严重影响,灾害之多、损失之重、影响之大历史罕见。在抗御洪水、台风过程中,我省实现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省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一、依法防洪,强化职责,实现统一领导
(一)加强机构建设,树立指挥部权威
自1986年省防汛办成立以来,我省分三个阶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防汛办初级达标、中级达标和防汛指挥中心建设。
1992年我省在市、县两级防汛办开展了以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的初级达标建设,各级防汛办的机构和队伍由临时转成了常设,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建立。1995年2月,省政府批准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更名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随后各级防汛部门均以“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命名。
1996年至1998年,我省开展了以“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装备先进、指挥科学”为目标的市、县两级防汛办中级达标建设,硬件设备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物资经费得到大幅度增加,制度预案更加完善。
1999年,我省开始实施以构建现代化的指挥体系为目标的市、县两级现代化防汛指挥中心建设,运用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建立防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共享的自动化,开发推广各类实用软件,提高防汛指挥决策能力。硬件、软件建设都有长足进步,人员装备更加齐全。目前,全省85%以上的防汛办完成了该项建设任务。
为了强化省指挥部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一方面我们陆续调整增加了国土、宣传、安全监督、效能督察、海事等单位为指挥部成员单位,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将省防汛办常务副主任高配为副厅级,进一步确保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权威、统一和有效指挥。
(二)制定法规预案,形成良性机制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福建省防洪条例》等多项地方性防汛法规,依法防洪抗旱迈出新步伐。特别是2002年制定的《福建省防洪条例》,对防汛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尤其对指挥部的应急调度和处置权、防洪防台风保障机制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例如,规定台风期间海上养殖设施上的人员不按照要求撤离的,可以组织采取必要措施实施安全撤离;在汛期,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防汛指挥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并按照特种车辆对待等。
1996年,我省组织省、市、县研究制定防灾减灾各类预案,完成了江河水库调度、遇超标准洪水及危险水库下游人员安全转移、防漂船、城区防洪、防台风、防旱及人工增雨等预案的编制工作。1999年,修订了《福建省防洪工作预案》、《福建省防台风工作预案》和《福建省抗旱工作预案》,2000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三大预案。各市县制定的防洪预案和防台风预案,也都经过同级人民政府批准。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还批转了指挥部编制的《渔业防台风预案》。2004年我省根据国家防总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再次修订了《福建省抗旱工作预案》,2005年省政府批转了该预案。在今年的防抗“6.17”洪灾和台风中,我省各级防汛指挥部正是按照防洪防台风工作预案,根据汛情变化,防御部署逐步升级,严密组织各部门实施预案,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配合密切,将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及各级领导的指示要求落实到位,人员转移及时,抢险工作进展顺利,使防洪防台风抗灾指挥工作有序有力。
(三)增加防汛经费,保障事业发展
1997年开始,狠抓县级以上特大防汛费科目设立工作。1998年以来,我省省、市、县三级的财政预算均设立了特大防汛费科目,2002年我省颁布的《福建省防洪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在政府预算中列入正常防汛经费和特大防汛费”。市级按上年度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二,县级按上年度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设立防汛专项基金,使得防汛系统建设与抗灾救灾资金有了更加稳定的渠道,保障了防汛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储备防汛物资,进行实战演练
为提高防汛抢险救灾的时效,在市县两级组建了防汛仓库以及部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防汛物资外,我省在九个设区市的中心城市及民航机场等交通中枢城区组建了12个省级防汛物资仓库,储备了价值800多万元的冲锋舟、橡皮艇、救生衣、编织袋等防汛抢险救生物资。同时每年还组织地方与部队进行联合抢险救生演练,确保了队伍和物资能在第一时间投入实战。
(五)接受社会监督,实行责任追究
每年汛前,各级指挥部将水库、堤防、城市的防汛责任人名单逐级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在防汛抗灾中,省委要求各级效能、监察部门进行专项督察,严查领导上岗到位情况和贯彻落实防御部署措施到位情况,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对执行防汛指令不力的人员,对在应急反应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加追究,按法律和制度办事。在防御今年第10号台风中,先后追究了7名干部的责任,其中撤职2人。关键时刻的效能督查,从制度上保证了防洪防台风各项措施和工作责任的落实到位。
二、依靠科技,增强能力,促进统一调度
(一)增强实时监测能力
一是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江河洪水预警报系统。到2004年底,洪水预警报系统共有986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站网密度达120平方公里/站,并在所有的市县防汛办和水文分局建立信息接收处理中心,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二是卫星云图实时接收系统。2001年,我省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防汛办、市水文分局和全省大型水库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了各级对高空天气的实时监测。三是气象雷达系统。我省气象部门在长乐、厦门、龙岩和建阳建立了覆盖全省的4部多普勒雷达,对低空的云团及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在网站上发布,实现了全省信息共享。四是风情监测系统。2002年,我省建立了24个风情自动遥测站,沿海密度达20多公里/站,可实时自动监测各个站点的风速和风向。在台风到来时,可通过系统监测沿海实时风情,指挥沿海的渔排养殖人员适时撤离。五是台风路径监视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自动收集中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台站的台风路径预报信息,自动生成综合预报路径图、自动传输到数据库供用户查询,从而提高了台风预报信息的时效性。同时通过GIS技术分析台风可能影响范围和到我省的距离,确定部署区域和沿海渔排养殖人员的撤离时刻,提高了防台风指挥决策水平,该系统已在市县两级防汛办全面推广。六是防汛远程视频监视系统。2004年我省建成了稳定可靠、简便实用的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视系统,用于监视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重要防洪部位,以便指挥部实时了解汛情、险情及调度命令执行情况等,方便指挥决策,确保水库工程防洪安全。
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工情的全面监控,提高了实时监测的能力,构建起以省市县三级防汛办为主线的贯穿各级各部门的灵敏、准确的信息平台,为全省防洪防台风的统一调度奠定了科学依据。
(二)增强分析决策能力
在初步完成全省防汛实时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我省致力于开发建设信息运用辅助决策为核心的防汛指挥决策系统。一是防汛洪水风险图系统。全省有防洪任务的62个市县城区,17座大型水库和33座重要中型水库以及穿过重要乡镇2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6条河流都制作了洪水风险图,并进行矢量化处理,实现了计算机数字化管理。二是全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2002年开发了闽江全流域洪水预报和大型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定时自动对全流域22个断面做出洪水预报,提供全流域6座大型水库联合调度优化方案。目前全省主要江河“五江一溪”中,已完成三个流域的开发。三是福建水利信息网站系统。福建水利信息网站向全社会发布实时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和台风预测信息,以及防灾抗灾的部署决策情况,反映各地防御动态,各级领导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掌握汛情及部署落实情况。在台风洪水期日访问量最高达6万人次,到12月6日为止,该网站的访问量已突破300万。四是防汛PDA查询系统。通过PDA手机向领导发布云图、暴雨、洪水、风情、台风、天气等重要实时汛情信息,为领导和技术人员提供实时防汛信息查询,方便一线指挥的领导随时随地了解汛情信息和指挥决策,进一步提升防汛指挥决策的自动化水平。五是建立了手机短信息发布系统。在台风暴雨洪水期间,该系统可以向防办的工作人员、县乡领导发布汛情,让一线人员及时了解汛情状况。
(三)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一是组建了应急通讯网。九十年代中后期,我省陆续开始使用微波和卫星作为防汛应急通讯。省、市、县防汛部门和水文部门大力开发和使用电信部门的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进行雨情、水情、工情、云图等防汛信息的传输。并在省、市、县三级防汛办和大型水库共配置了海事卫星电话102部,建立了我省防汛应急卫星通讯网,提高了防汛指挥的应急机动保障能力。二是建设防汛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我省建成了省和9个设区市、45个县之间的远程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在暴雨洪水和台风来临的关键时刻,省防汛指挥部领导能通过视频会商系统与各市、县的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会商、交流、决策和指挥,全面提高了防汛指挥的快速反应水平。
多年来,我省依靠科技不断增强实时监测、分析决策和应急反应“三项能力”,提高防洪调度水平,促进了防洪统一调度,有效减轻了洪水灾害。在防抗今年“6·17”特大洪水过程中,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水库调度专家,科学分析预测洪水,逐时滚动预报和推算洪水过程,先后下达了46个防洪调度指令,对水口等水库采取超前泄洪措施,腾出库容迎战洪峰,拦蓄大量洪水,削减洪峰效果显著,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以最小的防御代价,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三、依靠合力,协同作战,实行统一指挥
(一)整合资源,沟通信息
我省不断整合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扩大信息交流面。气象、水文、海洋等专业部门的灾害预报信息,水利、国土、渔业等重点部门的实时动态信息能迅速反馈到指挥部,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各地部署情况、受灾情况、抢险情况和救灾情况能迅速汇聚到指挥部,作为各部门采取措施支援灾区的依据。在汛情紧急的时刻,驻闽部队指挥官与国土、渔业、水利、气象、电力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进驻指挥部,零距离地交流信息,协同指挥。驻闽部队首长在指挥部请战待命,将抢险救灾的联动距离缩短为零,构建起统一指挥、联合作战的平台。
(二)密切会商,指导防御
除每年年初、汛前指挥部定期召开会商会议之外,在灾前、灾中和灾后,不定期地召开会商会议,及时研究气候形势、可能出现的灾害苗头、平时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发生的紧急情况,商讨解决的办法或方案。会商会议通常由指挥部主要领导主持,既有主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会商,也有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各地之间的会商。根据防洪、防台风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商决策后,及时下达命令,并将防御灾害的主导意见立即向新闻媒体发布,指导各级防御工作。
(三)军民联防,协同作战
驻闽解放军、武警部队是抗洪抢险的核心力量。指挥部及时了解掌握各驻闽部队可调用兵力数量,舟桥等具有特殊作战能力部队的分布情况,同时也逐年为部队提供添置抢险救生器材的保障经费,遇到险情及时协调出动兵力装备。我省各地也组建了多支机动灵活、装备精良、反复演练的专业抢险队伍和为数众多的群众抢险队伍,每年汛前各地都组织地方与部队进行联合演练,提高军民协同作战的能力。
(四)上下联动,步调一致
在防洪防台风过程中,省领导坐镇指挥部指挥并不断与受灾地区领导通电话,了解各地的防御组织和抗洪救灾情况,适时作出协调指挥。省指挥部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一线协助指挥,市里的干部下到县,县里的干部下到乡,乡里的干部下到村,村村有干部在抓落实。我省在指挥人员转移中,根据灾害影响情况及时调整人员转移范围和时限,统一下达转移指令。
(五)横向互动,形成合力
专业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号,有关部门加强横向互动,防灾工作协调运转。气象、水文部门及时发布消息与警报,各电视台及时悬挂预警信号,插播暴雨、洪水、台风消息,播发滚动字幕,不间断地通报防灾动态,介绍防御灾害常识,做到家喻户晓。今年历次台风登陆前夕,指挥部协调通信管理部门,组织向沿海地区的手机及小灵通用户共发送了1378万条防台风公益短信息,提醒民众注意防范。
按照防灾预案,各部门加强互动,迅速投入,协调运转,形成合力。防台风期间,海洋与渔业、海事部门组织海上船只回港、锚固和渔排加固,组织船上人员、渔排养殖人员撤离;水利部门及时检查加固海堤、江堤、水库等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水库、水闸;国土资源部门严密防御地质灾害;通讯、电力部门抓紧检修线路,确保通讯、电力线路畅通;建设部门强化对建筑工地和危房的巡查防范;农业部门组织群众抓紧抢收农作物,努力减少损失;教育部门果断停课,停止所有学校的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旅游部门适时关闭景点,疏散游客,第19号台风期间到福建旅游的89多万游客无一人因灾伤亡;交通部门实行交通管制,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公安、交警部门加强警力,确保社会治安和交通畅通;民政部门做好救灾安置;卫生部门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各部门的团结战斗、通力合作,保障了防灾工作高效运转。
实践证明,依靠依法防洪,实行有序防御部署,实现统一领导,树立了指挥部的权威;依靠科学防洪,不断增强实时监控、应急反应和指挥决策能力,实现统一调度,显著减轻灾害损失;依靠军民同心协力防洪,构建起联合作战的平台,指挥工作统一、有序、有效。
总之,进一步提高防洪防台风能力和成效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将在国家防总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的经验,以现代化为目标,继续大力推进全省防汛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增强实时监测、应急反应和指挥决策能力,强化指挥部的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实现防汛指挥决策的有力、有序、有效,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 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