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兵发言
务真求实 把握关键
下大力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005年12月27日)
四川 地处我国西南、长江上游,位于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而且严重的省区。省内流域除阿坝州境内的白河、黑河注入黄河以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26条。主要河流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安宁河及各级支流,流径总长16950公里。近年来,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实践国家防总提出的“两个转变”,防汛抗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下面,我谨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和省水利厅,向大会汇报四川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
一、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四川多年平均降雨总量为4869.8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雨量为1003.1毫米,降雨集中在汛期的5至10月,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90%。今年汛期,我省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达州、巴中、广安等市降雨总量多于年均值3-5成;南充、遂宁、自贡、内江等市大部分县(区)总降雨量比同期均值多1-2成;凉山、攀枝花等市州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减少。由于四川是多山省份,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极易形成山洪暴发,灾情具有“雨来成灾,灾成水去”的特点。尽管雨情、水情复杂,险情、灾情不断,我们在国家防总的关怀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川防汛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依法治水、科技领先”原则,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省级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今年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
首先,沉着应对了“7.8”洪灾。2005年7月,位于渠江流域州河的达州市连续发生4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过程。导致达州市7月8日17时遭受了全流域性的“7.8”特大暴雨洪灾。洪峰水位达286.47米,超过保证水位3.47米,洪水频率为70年一遇。面对汛情灾情,达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信息传递及时、先期工作到位、行动反应迅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省防指、省水利厅工作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国家防总、长江委的领导也相继抵达,查勘灾情,指导抗洪抢险。7月7日,达州市防汛指挥部依据气象局第6号暴雨天气消息,果断作出了腾空上游江口电站库容的科学决策。江口电站提前开闸,按州河安全流量预先泄洪2亿余立方米。同时,达县下游金盘子电站也在与巴河洪水错峰的前提下,提前开闸并使洪水到达前后长时间保持低水位运行。这一举措获得了“双赢”: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削减了州河最大洪峰值,减小了受灾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另一方面使半夜入城的洪水推迟到了8日7时30分,赢得了抢险救灾的有利条件,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洪水到达之后,在州河最大洪峰通过达州城区但降雨仍在继续的情况下,达州市防汛指挥部科学调控洪水,要求江口电站控制下泄流量,拦蓄洪水近4000万立方米,并于8日晚将州河入城水位调度控制在高于滨河路20厘米左右,便于清除淤泥,灾后重建家园,有效地避免了灾区疫情和州河洪水再次入侵主城区。这次应对“7.8”洪灾成功调度洪水的经验,为我省今后防御特大洪水灾害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和新的做法。
其次,果断处置了数次山区洪水灾害。5月31日,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大桥乡等乡镇突降大雨,引发了马洛村莫洛拉达沟出现山洪灾害,造成6人死亡、3人失踪、15人受伤和山洪冲毁10户人家、89间房屋灾情。灾情发生后,省政府迅速派出了以秘书长带队,并由水利、民政、国土、救灾办、防汛办组成的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山洪发生前,美姑县防汛办按照气象预报,向乡镇有关责任人发出了通知,并要求各山洪灾害易发区派出专人值守观察,做好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准备。灾害发生时,值守人员果断启动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紧急转移群众16户57人,有效地减轻了人员伤亡。8月10日,德昌县茨达、巴洞、宽裕、王所、六所、德州等6个乡镇34个村141个社发生局部点暴雨,降雨量达150毫米,引发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77万元,死亡1人。此前,德昌县防汛办接到州防汛办和县气象局发出的暴雨预报后,立即通知各乡镇,要求各乡镇加强值班,密切注视山洪动态,同时立即启动防汛救灾预案。各乡镇迅速下达了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通知,告知到各危险地段的住户,随时做好撤离准备。10日凌晨,茨达乡政府根据雨情,开始组织各危险地段的住户即时转移22180人。当危险地段住户转移到安全地带不久,就发生了特大洪水泥石流灾情。紧急赶往现场的省防指工作组了解到:德昌“8.10”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虽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由于各级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果断启用了防汛预案,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人员伤亡,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三,及时加固了病险水库。2000年底,我省有病险水库2886座,2001年至2004年洪灾中又新增281座。为消除病险水库的危害,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整治病险水库的力度,开展了病险水库整治“三年大战”,全省共投入整治资金10.82亿元,整治销号病险水库2697座。整治后水库安全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经受住了近两年全省范围内2004年“9.3”特大暴雨、2005年“7.8”特大暴雨及区间洪水袭击的严峻考验。部分水库虽损坏严重,但没有一座垮坝。
第四,紧急组织了抢险排险。9月24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谭乡突降特大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200毫米,造成河水猛涨,导致该流域混撒拉小(一)型水库(库容134万立方米)水位急剧上涨,溢洪道超负荷溢洪,边墙垮塌,水流冲击坝脚,危及大坝安全。险情发生后,省防指做出紧急布置,市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了防汛预案。市委市府主要领导迅速奔赴现场,组织指挥相关部门和当地军民立即投入了抢险工作。及时疏散转移了下游群众2400余人到安全地带,对下游蓄水123万立方米的水库作出了开闸放水,减少库容的决策。25日在攀枝花检查工作的陈文光副省长听取了攀枝花市受灾情况汇报后,也亲临现场指导。根据省市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按照抢险预案,市防汛办迅速调拨了麻袋3万条、大型机械3台、运输车13台,用于抢险排险。同时,紧急出动了公安、武警、民兵达600余人,参加了抢险排险第一线战斗。由于省市防指的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参加抢险的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英勇奋战,通过3昼夜抢险,终于排除了水库险情,为我省防汛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动员、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并做好转移灾民安置工作。在今 年洪灾中,全省疏散转移群众86万人次,救助被困群众3万余人。省军区和武警总队派出官兵奔赴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奋战,公安、武警、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组成应急小分队,出动3万多人次参加抗洪抢险,疏散转移群众5万多人次,救助被困群众1万余人,抢运各类物资1.1万余件。从而降低了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的防洪减灾效益。
第五,着力提高了抗旱减灾成效。2005年,我省按照国家防总“两个转变”的要求,牢固树立了服务“三农”的思想,狠抓了预案编制、抗旱设备、组织机构建设。在“从农业抗旱为主向生活、生产、生态全面抗旱转变,从单一灾后救急向有计划抗旱转变”的思想指导下,全省21个市、州中,已有19个市、州,12个试点县完成了《抗旱预案》的编写工作。今年新增抗旱提水机680台套、大型打井机15台套,全省现有抗旱提水设备12542台套,抗旱提水能力达到每小时572万立方米。截止目前,全省建有各级抗旱服务队928个,全年共出动各类机具3464台套,累计提水970万立方米,浇灌农田955万亩,浇灌林果47万株,挽回粮食损失137.2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0.5889亿元,缓解了3.688万人、3.7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省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通力合作,夏旱期间,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降雨,共进行了600余次降雨作业,耗用炮弹600发,火箭弹400发,有效地缓解了旱情。
二、未雨绸缪,竭力推进防汛抗旱工作“六落实”
今年初,省长张中伟就多次强调,防汛抗旱工作事关大局,要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防汛物资到位”。省水利厅的主要领导和省防汛办的同志认真领会省长指示,本着防汛工作早筹划、早准备、早着手、早落实的思路,务真求实,狠抓了“六个落实”。
一是资金落实。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颁布后,我省狠抓了县以上防汛专项经费科目的设立工作。四川省级财政就设立了省级水利建设基金、岁修经费、防汛报汛费和省级预备费等科目。近年来,省财政每年投入岁修经费1300余万元、防汛报汛费1000余万元。今年,省政府在两次常务会议上专门研究防汛抗旱工作,增拔了省级防汛预备费1000万元。全省各级共投入防汛抗旱资金2亿多元。由于资金到位及时,使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是机构落实。防汛抗旱指挥部是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防汛办为其常设办事机构。多年来,全省防汛办绝大多数是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很合理,也不利于防汛系统的队伍稳定;个别地方出现了防汛机构不落实,有“汛前搭班子、汛后撤摊子”的现象。一方面,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彻底扭转了部分地方无专管机构、无专管人员、无专门经费的“三无”状况;另一方面,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通过水利厅和防汛办领导的多方努力,最终取得了省级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省编委、省人事厅的大力支持,按照有关规定程序,省防汛办实行依照公务员管理,省防汛办的全体人员通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纳入了公务员队伍管理。既完善了机构,又理顺了关系;既稳定了队伍,又强化了责任;既激发了热情,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全省各市(州)、县(区)防汛办正在参照省防汛办的做法,抓紧做好公务员过渡工作。
三是人员落实。“防汛工作事关大局”,责任重大,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省防汛办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这两年,省防汛办吸纳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三名本科生和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充实了专业技术人员,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省防汛办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能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省防汛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了全省防汛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聘请了具有一定师资的专家教授讲课,对《全国大型及重点中心水库防汛信息统计软件》、《四川省水情接收处理系统》、《防汛灾情信息处理系统》等3个软件和《水情信息编码新标准》进行了专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防指共组织市、州、县及部分重点乡镇负责防汛的人员进行防汛知识和业务培训350余期,计7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防汛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四是工程落实。首先,狠抓了河道疏浚工程。达州市天台乡5000万立方米的特大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如不及时疏通,将使该地几万人在今年汛期重蹈被淹的覆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疏浚工程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为确保2005年汛前主体工程完工,省防指和省水利厅领导、专家亲临现场,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投入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生产人员350人,各类重型机械上百台,投资6800余万元,历时四个月,完成了施工量182万立方米。于4月20日汛前提前完成了一期疏浚工程,有效地保证了今年的安全度汛。其次,加大了堤防工程建设力度。1998年以来,我省加快了堤防工程建设步伐,各地堤防工程建设标准大大提高。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堤防3377.74公里,护岸1289.39公里,保护着582.67万亩土地、754个城镇、1185.83万人、48215个单位、1817.24亿元固定资产的安全。再次,展开了河心洲坝救生高台建设。四川住人河心洲坝有385个,重要岸边坝240个,河心洲坝和岸边坝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生产力高,在洪水中则损失特别严重。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建成救生高台1108个,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并在高台上配备有救生船、照明灯、救生衣和通信设施,可保证35万多人安全转移。今年,我省根据救生高台年久失修的情况,又投入390万元,对全省救生高台进行了维护。
五是责任落实。近年来,我省依据《防洪法》,切实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种责任制,形成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分级负责制、部门负责制、技术负责制、防汛岗位负责制”为支撑的责任制体系。为加强责任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各级政府首长带头建立了对口督查水库的联系制度,省、市(州)防汛办也相应建立了与县、乡镇防汛工作的联系制度,确保了防汛信息畅通、及时、准确。此外,每年汛前,省防汛办要把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公布各地,以便接受监督。各防汛责任人在汛前上岗,并及时检查处理防汛安全隐患。努力做到不漏一个关键环节、不漏一条险工险段,不漏一个病险水库,真正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到实处。
六是制度落实。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规范防汛工作,我们在制定制度、落实制度上狠下功夫。先后制定了防汛值班制度、汛期值班岗位职责、汛期检查制度、防汛工作规范化程序、洪涝灾害抢险应急预案、大中型水库防汛调度计划和水库分级管理制度等规章,形成了比较完善、规范的防汛工作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成效十分明显。
三、明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重点
按照防汛抗旱工作方针及国家和省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我们将以“寝食不安”的工作姿态,进一步认清肩负的重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贯彻《防洪法》和《水法》。并按照这次会议部署,在总结今年防汛工作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明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各类法规预案。重点抓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实施办法”的出台、贯彻,完善四川省防洪应急预案,拟制大型水库调度方案,并进一步抓好大江大河、水库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同时,加强防汛基础资料管理和抢险技术方案储备,探索防洪设施可能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对策。
(二)加快防汛指挥自动化建设。我们将认真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依照《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报告》,进一步完善防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方案设计,并投入一定资金,加快系统软件建设进程,初步形成“全省联动,信息互通,指挥有力”的局面,有效的提升我省防汛工作质量。
(三)抓好山洪灾害防御试点。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落实我省防御山洪灾害的措施,探索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防御山洪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救治体系,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我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 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