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山西夹马口引黄局:加快体制改革 实现灌区“三赢”


2006-02-17

加快体制改革  实现灌区“三赢”

(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管理局)


  
  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引黄工程是我国黄河上第一座大型电力提黄灌溉工程。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上水受益。工程运行46年来,先后经历了兴盛、衰败、再强大的过程。在工程陷入设备老化、效益低下的重重困境时,我们大胆改革求生存,积极创新谋发展,成功实现了机制转换,使工程焕发了勃勃生机。2001年,进行了规模扩张,合并了浪店水源工程和南部相邻的小樊灌区,形成了从水源供给、泵站提水、灌区灌溉一条龙服务的农业灌溉服务体系,使资源优势得到整合,实力不断壮大。灌溉面积由原来的33万亩增加到50.3万亩,占运城市农业灌溉面积的15%。斗口以上水利用系数由改革前的68%提高到82%,水费回收率连续八年实现100%,工程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灌区逐步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如何使一个进入衰败期的老工程,重新焕发青春,实现良性运作,多项指标跃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要靠我们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兼顾“农民、工程、职工”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一、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加,工程一度出现过管理上乱、散、责任不明确和管理机构臃肿等现象。为使工程运转协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够充分发挥更好效益,2004年管理局制定并经运城市人民政府批转了《夹马口引黄工程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大胆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内部活力。

  98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对灌溉用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管理局先后出台了“关于灌区管理改革的意见”、《夹马口泵站灌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运城市夹马口引黄工程体制改革方案》等文件,对灌区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水价改革、产权制度和投入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我们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在灌区内部实行“事”“企”分开,即事业性质的行政管理与企业化的具体经营分开。其次。根据管理局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还要肩负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工程的行政职能的特点,管理局对组织机构进行了优化改革,达到行政科室宏观管理,经营实体独立核算,保证工程设施的完好和安全运转,资产保值增值。后勤部门全方位服务。各机构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制约、协调高效”运作。

  (二)转换经营机制,规范用水市场。
  
  转换灌区经营机制,规范用水市场。我们把水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对直接参与水市场经营的泵站、干、支渠称为水经营实体,各水经营实体在管理局内部按模拟法人对待,实行内部独立核算,按照水的流程各水经营实体之间签订供用水合同,对泵站、干、支、斗渠及农户每个水量交接环节都配有量水设施。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泵站是水商品的生产单位,确保“及时、平稳、足额、高效”供水;干、支、斗渠是水商品的销售单位。干、支渠确保“安全、快速、低耗、平稳”输水到斗渠、农户;农户即水商品的消费者,享有消费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使整个灌溉用水市场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为使供水(物流)、水费收取(资金流)的管理快速准确,管理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50万亩灌区信息化管理(信息流)平台,使水生产达到车间化管理。
  
  (三)明晰产权制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为使灌区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根据《水利产业政策》及有关精神,对原有国家补助的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下支渠的改造工程和斗渠防渗以及小型高灌建设改造等,要彻底澄清,要求进行资产评估,确定产权。利用有限国家农水资金引导农户投资办水,优先发展效益好,投资少的边缘灌区。鼓励农户联办和自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局对每引用一方水补给3.3分,从而促进灌区节水改造工作有力开展。逐步在灌区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和民办水利的格局。
  
  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主导思想,在渠道建管上拓宽了投资渠道,提出了“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使国有资产得到正常运转。98年以来,经过群众和职工多方出资,已改善和修建渠道30余公里,兴建小型高灌18处,农户投资、投工2500余万元,有效保持国有资产增值。夹马口泵站日提水量由改革前的67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翻了一番多。斗口以上渠系利用系数由改革前的65%提高到8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恢复、新增灌溉面积8万余亩。农户亩用水量由75立方米降低到65立方米。
  
  (四)改革斗渠管理体制,成立斗渠管理委员会。
  
  斗渠是灌区末级固定渠道,也是联络灌溉工程和农户的纽带。但现有斗渠绝大多数是由原生产队集体管理,国家虽对其进行农水补助,但一直未强调过资产权,灌溉管理机构也不具体管理,斗渠实际处于一种无人负责的状态。2000年水利部提出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指导思想,管理局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出台了《斗渠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纲》,我们在灌区内基础较好的云冲、代村等四个村进行试点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2002年,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全灌区共成立“斗管会”112个,改革范围占到全灌区的90%。
  
  在斗渠体制改革中,我们以斗管会为主体,完成了制定章程、建立斗管会、斗渠产权移交等工作。斗管会的主要职责是:(1)、保证斗渠资产保值、增值,对用水农户灌溉用水及时购买供给;(2)、负责招聘斗长(总经理),召开用水户大会通过后报夹马口引黄管理局支、斗渠管理站注册登记,并和斗长(总经理)签订斗渠管理承包合同。履行发包方职责,监督斗长履行合同;(3)、根据渠道状况提出斗渠改、扩建计划,并将征收斗管费、斗建费收缴标准报用水户大会通过;(4)、负责斗管费、斗建费的使用及斗渠的维护;并将开支情况及时向用水户代表通报;(5)、向用水户和其他产权者负责,定期召开用水户及产权代表大会。自斗管会成立以来,斗渠资产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渠道的管护使用权交给了用水户自己,加之管理局出台了“对于恢复面积用水每方补贴3分钱”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资金修建斗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共防渗斗渠200余公里,使斗渠防渗率由原来的不足20%提高到39%);二是使灌区的农户亩次用水量减少,亩次浇地成本平均降低2-3元,群众参与斗渠管理意识也不断提高。
  
  二、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增收。

  灌区农户减负增收明显。1997年水价0.28元/方,2004年调整为0.40元/方,而原来农户水价低,水费并不低,现在水价高,但水费并不高。亩次用水量由原来65方/亩,降为现在52方/亩;亩次平均水费由97年21.44元/亩次,降到现在20元/亩次;全灌区农户每年少支出水费60万元左右。灌区农民的收入每年都在增长,灌区人均2.5亩地,年平均纯收入由97年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2004年的5436元,是全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而且从调查结果看出,农民的增收与用水质量(保证程度)成正比。
  
  (二)工程发展。
  
  在农民增收的同时,工程得到健康发展,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49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1亿元,极大的增强了工程的抗旱能力。表现为灌溉面积由97年的2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万亩。灌区节水由97年的20万方增加到2004年的98万方。
  
  (三)管理者受益。

  随着管理工作的细化、量化,管理局只进行宏观管理,服务单位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于灌溉,各“经营实体”以“法人”形式,全权负责本“实体”的经营,责、权、利统一,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组合后的人员人人有压力,有危机感,把本实体的事,都看作自己的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费收入逐年增加,由1997年1024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423万元,职工的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2700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75元/年。

  三、下步工作计划
  
  根据国务院体改办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结合目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进一步落实《意见》精神,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推行“管”“养”分离。按照泵站灌区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将工程的管理人员和养护人员进行明确划分,成立工程养护公司,做为工程的一个经营实体,按独立法人对待。完善有关规定,明确权责,使其逐步进入社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
  
  2、继续深化泵站、干渠的指标承包,不断完善有关内容,并计划在支渠也进行指标承包,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国有资产发挥更大效益;
  
  3、对一些防渗效果较差的支渠,对一些能够增加灌溉面积的小站计划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其进行以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的改革。管理局对其经营管理,尤其是水价收取进行监督指导。
  
  四、问题与建议

  1、落实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政策难。国家已明确我灌区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纯农业供水单位,由于受到:一是水价不到位(农业水价为补偿成本价,不计工程的折旧、大修等费用),二是灌溉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大(丰水年型,收入没有保障)的限制;目前,国家已将其定性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单位。但由于地方财政问题各项补贴难以落实。

  2、给灌区工程以财政补贴。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单位,在确定好人员编制,实行“管”“养”后,但地方政府不执行,建议应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

  3、水费收入纳入经费预算。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单位,其水费收入应列入单位经费预算,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其收益变化情况,实行动态核算,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