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水利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中的几个问题
一、现代农村水利的理念与主要特征
(一)主要理念与特征
1、功能及服务领域扩大。从单一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到同时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服务。从传统的农田水利到现代的农村水利,一字之差,不仅是服务功能与服务领域的扩大,还意味着治水思路的根本调整。现代农村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要求,是传统农田水利发展的更高阶段。它除了继续保留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排水功能外,还把保障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环境的农村污水收集与处理、与中水回用结合的环境美化,以及村庄周边河湖、坑塘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农村污水处理和治理农村脏、乱、差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郊区已经提上了日程,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虽暂时不能全面推广,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镇也在逐步试点;
2、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现代农村水利的发展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注重资源节约、水的循环利用,节水、节地、节能、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对资源的利用既要讲效率,更要注重公平,使不同地区、不同代际的人之间都能公平地享有和利用资源,同时尽量减少或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灌溉水的高效利用,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雨水、中水的循环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明渠改暗管减少占地,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都已成为开展农村水利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渠道防渗为例,不一定都要“三面光”,在有些地方要考虑补给地下水,为野兔、青蛙等动物、昆虫的棲栖、迁移留出空间或通道等要求,不对生物链系统造成破坏;
3、“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农村水利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广大农民,都要依靠农民。无论是灌溉排水,还是农村供水,农村污水处理与回用,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行管理都要把农民的需要,农民的感受,农民的增收、农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等放到首要位置,切实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举例:日本一些靠近村庄居民点的砼衬砌渠道旁,为了防止人跌落溺水,不但装有防护网,还有救生绳、爬梯等设施。在我国经常从媒体上听到有小孩跌入村边的坑塘、渠库出现安全事故。虽是细节,反映出理念上的差距。传统农村水利偏重于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虽然也讲为农民服务,但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缺乏“平等”“协商”,以雇员身份为主人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为中心,让所有农户都能得到优质、公平服务,有较高的满意程度、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能力,是现代农村水利的一大特征。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不是为了形式上的美观、气派,更不是为了少数官员出“政绩”;
4、法规与制度做保障。现代农村水利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事权、水权、产权清晰,项目决策、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都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有与法规配套的制度去落实。要从法律上明确农村水利的地位、性质、事业发展主体、政府该管什么、用什么方式管、建设资金来源运行经费如何解决;用水户的角色,权力、责任和义务,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等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完备的法律。法律建议滞后是我国农村水利的最大薄弱环节之一。
5、具有运用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农村水利的物质装备、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能够经常更新,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保证农村水利服务与效能的发挥。
总而言之,传统的农田水利与现代的农村水利,从理念与内涵,到形态特征与功能,再到体制与机制,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传统的农田水利是农业经济、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农村水利则适应工业经济、城市文明时代的需要,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问题
近些年,不少单位对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标准等做了大量研究,这对于深化对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认识,加快农村水利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也存在应当注意的倾向:一是对“现代化”的理解过于狭窄,偏于工程硬件等有形的方面的指标多,缺少不易量化的软件内容;二是指标划分过细,太繁琐,实践中有可能导入认识误区;三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与现代化混淆,以农村饮水安全为例,目前的四项标准仅仅使农村供水从传统向现代迈进了一大步,但它不是现代化的标准,要避免把初级阶段的“水利化”当成“现代化”。
二、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途径与机遇
1、农村水利现代化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孤立地去抓农村水利现代化。前几年只围绕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村水利现代化,感觉逻辑关系不是太严密。并且距离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似乎太遥远。新农村建设成为加快农村水利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拉手”,为农村水利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5句话20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农村全貌,涵盖了东、中、西所有地区,把农村水利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大方向变成更直观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规划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水利各项工作。
3、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需要多少代人长期奋斗,绝不是5~10年就能完成的。仅就投资,据本人最近在北京郊区调查,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硬件设施建设任务,一个200户左右的村庄约需投资1~2千万元,人均投资2~3万元。如果加上观念转变、文明风气的养成、民主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无法用金钱估算的投入,其难度可想而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水利现代化,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立足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三、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
新农村建设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村镇布局的调整归并、村庄房屋改造、灌排基础设施、农村供水、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与处理、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卫生改厕、卫生防疫、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社会保障、环境美化等,其中许多任务与农村水利有密切关系,必须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各方面的要求。
例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要考虑村镇合并调整问题,要考虑一、二十年后普及农村自来水,部分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时的水源选择和管网布设;灌排设施改造要考虑今后一、二十年当地产业布局和作物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村供水管线布置要与洗浴、改厕、污水收集管线布设、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中水回用、水环境美化等统一考虑,供水管网的输水能力、水压要考虑以后农民使用洗衣机,经常洗澡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中,供水与污水处理收集、中水管线的开挖铺设很难做到同步,地埋管道铺设与村内硬化道路建设施工有先后,需要加强部门协调。
编制能指导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规划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难在它既要有现实可操作性,又要有较强的前瞻性。需要深刻理解现代化的理念,还要掌握国内外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趋势,更要从整体上把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快农村水利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保障措施之一
1、案例的启示。某地建成不久的供水工程停用,原因是没有交电费,村民抱怨“共产党做好事为什么不做到底?”;某村兴建节水工程,设备投资全部由政府补助,农民承担土方开挖任务时要报酬,理由是:专业化公司承包任务挣大钱,我们凭什么为它服务?至于已建成工程维护不善、老化破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的情况到处可见。暴露出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体到底是谁?现行政策对农民的地位、权力、责任、义务以及政府该管什么,如何管等规定不具体,存在制度上的重大缺陷。大量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到施工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都由政府部门在运作,农民常常是“旁观者”,即使参加施工,也是被动参与,是政府“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
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提出要富裕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有必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把这些权力赋予它在工程建设期间,由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项目法人(甲方)、建设承包单位作为项目实施方(乙方),农民用水协会(或村委会)作为监督方和施工参与方(丙方),工程建成验收后,将设施资产和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移交给农民用水协会(村委会),它作为工程产权所有者主体,行使“业主”权力和责任,具体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可以自己直接做,也可以委托给专业化的社会租住或企业(非营利性),由该组织(或个人)扮演运营主体角色,原来的项目法人——水行政主管部门则作为监督主体行使行业指导和管理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