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在讲话中用了六个“新要求”全面深刻阐述了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
陈雷指出,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水利建设的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抓住水利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水利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型阶段。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仍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仍然是水利发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发展,随着水资源条件的不断变化,随着治水实践的深入开展,我们还将遇到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握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第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科学发展理念。水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水利保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水利发展相对滞后,“短板效应”日益明显。同时,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配置格局不匹配,经济发展方式与水环境承载力不协调,发展难以持续。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步伐,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拓宽水利服务领域,提升水利保障功能,强化水利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配置与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防汛抗洪关系生命安危,饮水安全关系身心健康,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目前农村尚有不少地区缺乏基本的生活供水设施,还有2.5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些蓄滞洪区的群众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老少边穷地区还存在很多无电、缺电人口。部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活相对贫困。局部地区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就要求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第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当前,粮食安全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年总产恢复到1万亿斤,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还不巩固。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60%,中小型灌区情况更差,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多万亩,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田排涝设施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这就要求我们,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紧紧围绕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灌区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水利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大量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一些地区水环境严重恶化。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完善有利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河湖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第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多发并发。2003年和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每年都有7~8个台风登陆,有些台风风力之强、降雨之大为历史罕见,引发严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干旱缺水影响呈扩大、加重趋势,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之长、缺水程度之重、波及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突出,暴雨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持续干旱现象更加严重,水利工程体系薄弱问题更加显露,应对水旱灾害的复杂性与难度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水利发展,夯实水利基础,增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提高复杂条件下防灾减灾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这既是一场现实的严峻挑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陈雷强调,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的基本水情紧密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与水利发展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