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本报记者就“区域水资源配置及跨流域调水”的议题对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宗学教授进行了专访。徐宗学教授以北京雨水利用为例介绍了水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

10月16日,本报记者就“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流域良性生态构建”的议题对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进行了专访。李利锋就如何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如何构建良性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阐述。

10月17日下午,本报记者就“现代流域管理高科技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的议题对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主任李景宗进行专访。李景宗就高科技技术在现代流域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现代流域管理高科技技术应用的国际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展望了流域管理高科技技术应用的未来。

10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就“河流工程及河流生态”的议题对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马吉明教授进行专访。马教授就河流工程与河流生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河流工程在规划建设及优化调度中应如何考虑河流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河流工程规划时通过引入新的思想,就可以做到消耗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效益,同时也是有利于保护生态与环境。

10月18日上午,本报记者就“水权水市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议题对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孙金华副院长、匈牙利环境水利部国务秘书拉斯佐罗·考奇先生及匈牙利达佩斯环境及水中心局任国际协调人papp先生进行专访。孙教授就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及总体状况进行了介绍,为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建议。拉斯佐罗·考奇先生详细介绍了匈牙利水管理体制及如何利用水价等经济手段进行节水的作法,还就地下水保护等方面作了介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