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黄河水利委员会:围绕民生水利 强化服务意识 当好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侦察兵”

2009-05-21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 杨含峡



  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步伐的加快,黄河水文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重大治黄实践为黄河水文提出了新的要求,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水文服务赋予了新的任务。近年来,在水利部、黄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黄河水文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服务“民生水利”,深刻领会“大水文”理念,积极投身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实践,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展,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过去以服务于防汛为重点,向服务于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资源保护等总体工作转变;从以往的仅满足于一般生产运行要求,向同时适应生产运行、科学研究和重大治黄实践的综合需要转变。从以往的主要服务于治黄事业的需要,向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新形势和新任务,赋予了黄河水文新的职责,促进了黄河水文新的发展。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黄河水文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和重大治黄实践中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职能,为流域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河流,从1972年1999至年的28年中,下游共发生21次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断流达226天。水资源极度匮乏,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势态直接影响到沿黄省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断流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因而,科学调度和有效管理黄河水资源己成为治黄实践必须面对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

  从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委对全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黄河水调工作由季节性调度转变为全年调度,由干流调度延伸到全流域调度,实现了连续9年不断流。期间,黄河水文知难而进,扎实工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了各项监测预报任务,为水量统一调度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撑。

  水文情报预报是水资源调度与管理中时效性强、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一项基础工作,近年来,为确保水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围绕上中游径流量和河道沿程演变过程预报这个技术难题,我局从传统预报方法入手,不断拓展预报手段,强力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初步建立了能够满足水量统一调度需要的水文情报预报体系。一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系统分析,建立了以气温、水温、流量、水位、河道状况等要素为主要参数的《黄河干流汛期径流预报模型》《重要支流径流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水量调度水文情报预报方案》,基本满足了水调工作对水文情报预报的需求。二是依托中荷合作项目《建立基于卫星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监测与河流径流预报系统》和现代科技手段,研发了《黄河上游大尺度径流预报系统》,实现了河源地区在时间、空间上对降雨、蒸发、干旱的连续监测和实时径流预报,为大规模利用遥感技术,实现空间水文监测和地面径流预报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典型示范。三是坚持传统预报技术与现代预报技术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的方式,不断完善水文情报预报理论体系和作业规程,力求做到预报技术更为先进、预报时效更为快捷、预报质量更为可靠。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我局每年10月份制作发布流域年度径流预报,非汛期每月27日和每旬7日制作发布各主要来水站(区)月旬径流预报,汛期还要制作发布花园口等重要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和渭河、伊洛沁河中长期来水趋势预报,并适时进行滚动修正,预报精度逐年提高。以花园口水文站2008年天然径流量预报为例,预报值为450亿立方米,实际来水为437亿立方米,误差为3%。

  水文精细化测验是监督和评估水量统一调度成效的重要途径。我局依靠中央直属、水量调度系统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了干流和重要支流控制站测验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了遥测水位计,非接触式测流系统、振动式测沙仪等一大批性能可靠、操作便捷的水文测验仪器,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制订印发了《黄河水文应急测报信息报告和调度指挥工作流程》,建立完善了精细测报各项规程,监测工作日趋规范。严格了质量内控制度,重点是加强了对中低水和关键河段、关键时段、重要引水口的高频次水文监测和上下游水量平衡分析与计算,监测质量稳步提升。据统计,在历年水调期间,承担监测任务的37处水文站每站年平均增加流量测验76次,水位观测589次,部分测站在出现预警流量时,不仅大幅加密流量测验,而且实行了24段制报汛,满足了水量统一调度对水文测验时效和精度的需求。

  针对黄河上中游20余座大型水利枢纽和梯级电站调度管理与水资源有效利用存在的矛盾,我局在严格遵守调度指令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水文情报预报和技术咨询,一方面较好地履行了水文工作在流域水调、防汛抗旱中的监督职能,展示了水文工作客观公正和服从大局的良好职业风范,同时也为枢纽和电站的科学管理和效益最大化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水文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此外,还圆满完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济淀等远距离调水测报工作,为确保黄河功能性不断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服务大局,为流域水资源保护、防凌抗旱提供及时准确信息

  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不当干预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宁蒙河段凌汛形势日益严峻,流域旱情灾害日益突出,各级领导对水资源保护、防凌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基础支撑,黄河水文在水资源保护、防凌抗旱和应急抢险中各方面的压力明显加大,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为做好水资源保护有关工作,我局严把水质监测关,全面完成了常规断面、省(区)界断面、调查监测断面、悬移质断面、供水水源地、重点入黄排污口及重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任务,平均每年采集、监测各类水资源数据3万多组。目前,在22个入黄主要排污口和排污入黄的重点河段,每年监测次数均不少于4次。同时,依据黄河水污染形势,建立了事前预防预警、事中积极响应、事后及时恢复的应急监测运行机制,为应对流域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确保供水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2004年"6.26内蒙古河段污染事故",我局及时启动预案,开展应急监测10余天,每次监测5~7个断面,监测项目近10项;2006年初伊洛河油污染,我局派出多个应急监测分队,在黄河下游多处断面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监测频次最高时达到每天采样监测4~5次;2008年在北京奥运前后和奥运期间,我局成功开展了黄河干流主要饮用水源地五天一次的应急加密监测。

  继2007~2008年度黄河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之后,2008~2009年度黄河宁蒙河段再次出现严峻凌情,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水位创历史最高,槽蓄水增量达17亿立方米之多,较多年平均值高出54%,开河期局部河段出现严重冰塞险情。为此,我局及时启动相关预案,两支凌情巡测队沿两岸大堤昼夜巡查,行程近2万公里,全程监控了凌情发展动态。预报人员严密监视天气、水情和凌情动态,加强凌情分析,滚动制作气温、开河和凌汛洪水预报,准确预报了开河日期,相关站点加密测报频次,实行24段制报汛,为防凌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水文信息。

  2009年初,由于流域降水偏少,黄河上游地区出现中度干旱,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干旱,旱情达到了10~50年一遇。黄河防总根据旱情发展相继适时发布了干旱蓝、黄、橙、红色预警。根据黄河防总要求,我局迅速组织业务骨干对天气、旱情变化进行会商,加强旱情滚动分析预报,及时修正发布各类预报,干流龙门至利津11个水文站每天按2段制报汛,并加密了流量测次,加强了流量过程分析,开展了平水期水位流量关系分析,切实提高了报汛精度。加强了对一线测验的实时监管和技术指导,加强了对重点水文站、关键测次的技术分析,力求提高测验质量,为流域抗旱调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黄河防总发布流域干旱红色预警后,我局在半小时内紧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措施,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2008年11月以来的降水、径流量、水库蓄水等做出分析,并在24小时内编制上报了流域旱情综合分析报告,为黄河防总及时发布流域旱情,开展针对性的抗旱调度奠定了基础。

  三、严细求实,为重大治黄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问题,需要采取 "增水、减沙、调水调沙"的联合途径,建立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是实现上述途径的关键技术手段。2002年以来,黄河水文以现代测报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黄委组织的一系列重大治黄实践,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做出了贡献。

  (一)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是利用水库的大量蓄水,以较大的流量下泄,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力求以最少的水量输送最多的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提高黄河下游的过洪能力。在2002年调水调沙开始前, 黄河河道主槽严重淤积萎缩, 平滩流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约6000立方米每秒下降到1800立方米每秒,极易出现小水大漫滩的局面,严重危及下游两岸,尤其是滩区180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黄河调水调沙工作中,黄河水文承担着水情气象预报、中游水库及下游河道的水文泥沙测验及各项基础数据的分析研究等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既是调水调沙的重要基础,又是进行调度决策、科研分析的关键依据。调水调沙期间,我局开展了包括734个淤积断面、19个水文站、25个水位站各有关水文因子的高频次原型观测和资料整理;利用卫星云图和测雨雷达等手段对天气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滚动制作黄河中游地区降水预报和中下游主要控制站的短期洪水及径流预报;组织机动测验队伍,开展了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监测、下游河道卡口河段扰沙试验、生态补水监测、深层河床质取样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非常规工作。

  特别是自2001年小浪底水库首现异重流以来,为全程监测异重流的形成、演进、运行,根据异重流特点,我局在距小浪底水库大坝60多公里区间内布设了5个全断面法测验断面,6个主流线测验断面,24个机动辅助测验断面,投入测验船只10余艘,测验人员80余人,搜集了大量异重流观测资料。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局在异重流的形成及运行机理、监测技术、仪器开发创新、成果分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编写了《水库异重流测验规程》。通过振动式测沙仪、浑水界面探测仪、多仓采样器、激光粒度分析仪等适合多泥沙河流水沙测验的先进仪器设备的研发、引进,实现了含沙量、颗粒级配等在线快速监测,成为黄河水文泥沙测验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水沙实时调控提供了保证。

  从2002年至2008年,黄委已连续成功开展了8次调水调沙试验及生产运行工作。8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河道主槽的全线冲刷,恢复了主槽的行洪输沙能力,黄河下游河槽平均下降超过1米,河道过流能力从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810立方米每秒。通过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获得成功并实现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减少了库区泥沙淤积,深化了对河道、水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宝贵经验。

  (二)利用并优化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

  潼关高程是渭河下游的控制基面,潼关高程的升降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黄委将降低潼关高程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工作。从2006开始,黄委已连续四次进行了利用并优化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利用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中,我局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气象水情滚动分析预报、原型观测、试验后评估等分析工作,制定了黄河桃汛洪水前后潼关高程推算方法,为试验的顺利进行和测算结果的公开发布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小北干流放淤试验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是利用水力学原理,借助水流自身力量实现"淤粗排细",从而改善下游河道及水库的水沙条件及泥沙组成,减少三门峡、小浪底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自2004年小北干流放淤试验以来,我局全面开展了气象洪水预报、断面布设、水沙原型观测、泥沙颗分和成果分析等工作,并成功开展了泥沙试预报,为试验的科学调度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四、贯彻条例,为维护黄河水文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水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性公益事业的法律地位。为全面贯彻落实《水文条例》,我局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水文制度化、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行业保护及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从流域管理及行业管理的层面,配合黄委相继制订出台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资料使用审查办法》、《黄河水文资料使用审查工作细则(试行)》、《黄河干流及支流水利枢纽工程水文监测管理办法》、《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水利枢纽水文站网建设管理规定》等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黄委水文局在黄河水文资料使用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为确保水文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一致性、可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行业管理的高度和专业技术的角度,明确了枢纽站点建设项目审批、运行管理中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流域水文站网统一管理打下了制度基础。

  通过对《水文条例》的广泛深入宣传,流域内各级政府对水文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明显提高,沿黄人民群众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水事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水事案件查处难度明显降低。2008年,在黄委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清除了困扰黄河下游水文测报多年的违章大型广告牌和大量违章片林,完成了下游各水文站标识牌建设工作,建立了巩固清障成果的长效机制,全年各类水事案件结案率达90%以上,挽回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

  2009年,黄河水文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不"的总体要求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念,以服务和服从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治黄实践的深入推进为根本宗旨,以科技创新和水文现代化建设为根本途径,进一步提升黄河水文监测预报综合实战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