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本站讯 2月14日,应水利部的邀请,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从对需水管理的认识、认识上的误区、水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差距以及水利部门的任务等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转变”。
对于需水管理的认识,钱正英说,2000年,中国工程院在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中,提出了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即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基础上保证供水。尽管我国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我国对需水管理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而对需水管理认识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对需水预测的失误。因为需水预测大大偏离实际,造成了水资源规划失去对需水管理的指导作用,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钱正英指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误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必然不断增加。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用水总量已经从快速增长转为微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就中国的情况来看,从1997年以来,已经进入微增长的阶段。
第二,误认为发展必然大量增加用水。实际上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性质不同,农业用水是维持植物生命的生态用水,绝大部分是发散到空中。而工业用水大量的是冷却用水、锅炉用水等,需水量相对较少,而且耗水很低,可以重复利用,关键是要治理污染。
第三,误认为节水和防污是两件互不相关的事。实际上,节水是防污的前提,工业和生活用水的70%以上都转化为污水排放,随着用水量的增加,防治污染的任务也随之加重。因此防止水质污染必须从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向以污染的源头治理为主,大力节水,提高重复用水。
第四,误认为城市化必然要大量增加城市用水。实际上城市用水除了少量的生活饮用水以外,其他如绿化、美化、环卫等用水都可以通过对污水的再生利用来解决,有些工业用水也可以用再生水替代。
第五,误认为农业节水的内容仅仅是节水灌溉。实际上节水灌溉只是农业节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节水的第一个层次,应当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农、林、牧业结构的配置。农业节水的第二个层次,是农业技术的提高,主要是提高植物本身光合作用的效率。农业节水的第三个层次才是通过节水灌溉,减少灌溉输水中的水量损失,因此应研究各个层次的节约用水,不应当仅限于节水灌溉。
第六,误认为保护生态就是重视绿化。保护生态是指保护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天然生态系统,在一些不长树木的荒漠地区,引用河水或者抽取地下水来植树种草,都是属于营造人工生态系统并不是保护生态。营造人工生态系统所用的水量,实际上是来自维持天然生态系统的水量,它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天然的生态系统。
第七,误认为水资源配置就是为了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的现有需要。许多地方水利规划中的水资源分布不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换一个方式思考问题,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考虑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来解决,以适应当地的水资源分布状况。这就是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的不同思路。
钱正英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差距。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水的生产效率相当低。需水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由于在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管理,再加上普遍的污染,导致缺水状况变得更加严重。
钱正英强调,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利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广大水利工作者绝不能陶醉于过去取得的成绩,要不断增强危机意识,高度重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要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应、防治水质污染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把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水利工作中的历史性战略转变,涉及的不仅仅是水利工作中狭义的水资源管理,而是包括规划、计划等等整个水利工作。要自觉地迎接和促进这个转变,真正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
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钱正英建议,水利部门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水利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中央关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指示精神,对水利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转到需水管理的战略转变取得明确共识,并且要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防止和防治水质污染作为考察水利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第二,水利部门要统筹规划,组织有关需水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大学教育和专科教学也应充实相关内容。
第三,整个水利工作都应当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精神,把水资源的投资重点转向节水、防污和环保,对各地的水利投资要改变中央投资用于开源、地方投资用于节水的状况。
第四,有步骤地推行水价改革。这是促进节水非常必要和非常有效的措施。
第五,认真学习研究国外有关水资源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在典型流域和区域推行生态保护的办法,继续开展试点工作。
第六,主动配合环保等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水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