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电局何峰作交流发言
为人民服务再认识
水电局 何峰
2011年5月22日,我随第二批百村调研团入住安徽省凤台县关庄村。出发前,从第一批团员发回的照片上,看到了乡村面貌的破蔽、贫困百姓的疾苦、留守儿童的眼泪……,原以为我也会像大多数团员一样到贫困地区去,并为之储备了满满的激情和情感,我要去历练自己,我要去帮助他们。没想到我被分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关庄,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在这“乡间别墅区”能看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又能带回去什么,我很疑惑。
“硬化路,联排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模式,关庄也不例外。初到关庄,50多岁的村书记林峰忙前忙后,带着我们5个团员入住到农户家。我恰巧被安排住在林书记家。林书记个子不高,嗓门挺大,快言快语。
入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困难户、五保户。林书记给我们当向导,一路上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关庄。我们留意到,跟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周边环境却遭到了破坏不同,关庄村的沟塘里池水清澈,微波粼粼,岸边水草丰茂,垂柳轻摇。说到沟塘治理林书记满是自豪。关庄这些年修水泥路、盖新房、通自来水、改水改厕,搞新农村建设,他觉得最值得拿出来说的事就是村里的沟塘治理。因为邻村没有这么漂亮的水,邻村的沟塘要么是臭水沟,要么干脆把臭水沟给填了。沟塘治理,不仅大大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还增加了可用土地和养殖收入,村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几年,关庄村共治理了十多处沟塘,投入100多万。如今,农村实行“一事一议”,“两工”也取消了,集体的事越来越难办。关庄村搞沟塘治理,没有让村民投工投劳,也没有要村民出一分钱。资金都是林峰自己想办法到处筹集,钱不够,就自己掏腰包垫着,先投入先干。再难也得办啊,大家投了你的票选了你,不好好干能行吗?林书记说,2005年我可是全票当选的。这是村民对林峰的信任,也是他肩上的担子。
随后的几天里,走访农户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王庄,村民刘西敏告诉我们,他家的九亩六分地,分成八块,还隔得老远;现在插秧、收割都用机械了,地太分散,种起来费力又多花钱。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前庄大栾村一样,小块田并成大块田。刘大叔说,当年,林书记刚上任,就想平整全村的土地,小块并大块,但是由于遇到的阻力太大,最终只弄成了大栾村那一片。我们都非常不解,这是好事呀,为什么会弄不下去呢。刘大叔说,那时候机械耕种还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大家认识不到大块田的好处,最主要的是我们这里死人都埋在田地里,平整土地就要迁坟,迁坟在我们农村可是大事,人家的祖坟你可动得?就为平大栾村那片地,林书记自己带头先把自家的祖坟迁了出去,为这个事儿,他的老父亲在家哭了好多天,不认他这个儿子了。说到这些,刘大叔由衷的说,林书记不光看得远,还自己带头迁坟,这样的干部好啊。当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向林书记转答了刘大叔的愿望,林书记会心一笑,现在知道大块田的好处了吧,你看看,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好,大家都会明白的。我能想见,当初林书记不顾家人反对,为了村民的长远利益,只身挑战传统的困境与操劳,而今天他却说得如此淡然,淡然中透出欣慰和满足。
走进校园,关注青少年成长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环节。驻村第三天下午最后一堂课的时间,我们来到了关庄希望小学。给孩子们讲安全知识课,跟同学们谈理想话成长。临近结束时,随我们一起来的林书记,突然在校园里亮起了他的大嗓门。原来,他发现小学教学楼先前加固的地方又开裂了,在院子里大声招呼孩子们下课、招呼我们下楼。林书记有些急了,跟老校长嚷嚷起来,一会儿又掏出手机跟乡教育站的站长嚷嚷。我们几个团员商量着用相机拍下了危楼,准备以适当的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然后,就跟着放学的孩子们,回到了村里。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林书记没有回来。直到夜里十点多,他的大嗓门又在院子里响起。第二天我们才知道,我们离开小学后,林书记却一直留在那里,一边跟老校长一起想办法临时加固危楼,一边请县教育局的领导查看现场。林书记说,学校不归村里管,但是里面的孩子可都是我们村的宝啊,出了事都得我管。在林峰眼里,关庄村336户人家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都得操心,因为他是这里的父母官。
回到北京一个多月后,7月中旬的一天,林书记打来电话说,小学放了暑假,关庄小学的新教学楼动工了。
在林书记的言语里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凝练的话,他总是说那句“真心对老百姓好”。从林书记身上,我真切地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真心对老百姓好,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用群众赋予的权力为群众办实事。
心中装下了百姓的冷暖安危,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报告、意见、政策、法规不再枯燥繁重,字里行间浮现出关庄村的影像,浮现出乡亲们质朴的眼神;肩上担起了群众的期盼和希望,再回到工作岗位,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敢懈怠。这就是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关庄看到最多,感悟最多的地方。此行,我带回了对“为人民服务”的再认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