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准问题“割尾巴” 强化管理提效益
我省是全国唯一地跨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多、投资大、任务重。“十一五”时期,水利基建投资达234亿元,一大批水利工程先后完工投入使用并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也有部分基建项目进展缓慢,不能如期完工交付使用,不仅影响工程效益发挥,还可能造成资产隐性流失,诱发腐败等问题。为促使基建工程早日建成、发挥效益,我省下大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针对长期挂账项目实施“割尾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事求是,梳理项目查原因
2011年初,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项目法人责任制执行、地方资金匹配、财务管理状况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决算报表列报的各类基建项目逐个进行梳理分析,找出了基建项目长期挂账的五个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项目配套资金长期未到位或未足额到位,致使工程不能按时完工;二是工程资金未及时进行价款结算,形成账面结余,连年结转;三是建设单位人员调整频繁,工作未及时交接,工程进展缓慢;四是部分前期工作项目已经完成,未及时摊销或上报核销;五是工程已经完工,未及时验收交付使用。
二、分类指导,针对问题定对策
针对不同问题的基建项目,我们按照管理权限和项目类别,分别征求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发改、财政部门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征询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实地走访建设单位,从操作层面听取他们意见和看法;组织建设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家座谈讨论,“把脉会诊,对症下药”。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项目,督促项目所在地政府限期足额落实建设资金;对工程资金长期挂账,未及时结算的项目,责成项目法人按照规定尽快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手续;对人员频繁调整、工程进展缓慢的项目,敦促项目主管单位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稳定建管机构和人员,促使工程加快推进;对长期挂账的前期工作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摊销或及时报有关部门核销;对已完工未验收交付的项目,要求项目法人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竣工验收、办理资产交付。
三、标本兼治,明确责任抓落实
为切实做好基建项目清理工作,我们周密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一是分清责任,不留空档。将责任分解细化到每个单位,落实到每个责任人,做到问题未处理终结,法人不能变、机构不能撤、人员不能散。确保清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避免因责任不清而断档缺位。二是加强培训,规范操作。针对基建挂账项目清理,强化对工程价款结算、竣工决算编制等业务知识的培训,并引入案例,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三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省厅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强化基建财务管理,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尽快结算工程价款,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四是明确节点,限期完成。各有关单位要围绕工作目标,准确把握重点环节,建立台账,倒排工期,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四、奖惩结合,完善机制保质量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并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一是将“割尾巴”工程与“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挂钩,将这项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作为当年“红杯”赛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将“割尾巴”工程与水利财务工作评先挂钩,纳入目标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将“割尾巴”工程与基建项目安排挂钩,对工作完成好的市县优先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规模,对领导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市县,暂停项目申报。
五、整改提高,强化监督求实效
为防止各地在工作中“走过场”,我们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督导组,分赴有关建设项目进行现场督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导各单位有效开展工作,督导各地切实加快进度,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同时,明确专人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单位清理工作进度,定期通报进展情况,促进各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工作进程。
截至2011年底,“割尾巴”工程的44个基建项目中有35个编制了竣工决算,进行了竣工验收,涉及资金7.87亿元,形成并交付资产7.59亿元,有效促进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此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基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和激发了基建财务人员主动管理、超前管理、规范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地堵塞了管理漏洞,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