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水和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自然诉求
|
|
2005-11-24
|
编者的话: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就要落下帷幕,回眸这五年的水利工作,相信广大水利工作者会有着共同的感受: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不断转变的五年,也是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新理念的五年。五年间,新的治水思路的成功实践令人惊喜,新的治水业绩使人鼓舞。五年间,一批过去不常见过的词汇开始频频登场,被人们认可、被人们实践、被人们铭记。本报从今天开始,撷取我们认为点击率最高的十个关键词,并对此加以解读,以期与广大读者共同回眸五年来不平凡的治水历程。
曾经有泉无水而尴尬多年的山东济南市民,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日里真的让外地游客十分羡慕——记者看到泉城广场附近不少市民拿着水桶在黑虎泉等泉眼处打水直接饮用,更有数不清的市民与家人、友人围在泉水边尽享浪漫与快乐。用水库补水的泉水复涌计划近几年让济南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加之城区河湖治理,为市民平添了亲水乐水的平台,也为城市增加了灵气和活力。因为是失而复得,济南市民格外高兴,也格外珍惜。
像济南市民这样有福气的国人近几年渐渐多起来,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指导实践的结果。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指引下,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在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倡导人水和谐正是当代水利人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象表述。
应该说,人水和谐理念是在人与水不和谐的尴尬中提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地方人水关系已然十分紧张:围湖造田、填河建房等挤占行蓄洪河道的现象相当严重,加之防洪设施还比较薄弱,当大洪水发生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甚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作为仅拥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33%的国家,浪费水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水价远低于成本价格,干旱地区仍在频频上马高耗水项目,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北方一些地区几乎有河皆干,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随意向江河排放污废水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地区有水皆污,环境恶化,甚至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守着江河没水喝的难堪局面;山林草场破坏严重,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治理的速度还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江河浑浊,河道淤积……
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说到底是人对自然、人对水的态度问题。水是自然物质,只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不存在对人的主观态度;而作为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类,却具有主观的认识和能动的行为,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妄加“作为”,势必影响水量、水质和水体环境,而引发水资源难以持续满足人类的需求。如今随着人水和谐的实践深入推进,人水和谐的理念正在进一步廓清——不是把洪水堵在河道里就沾沾自喜以为是人类对水的胜利,不是打了更深的井有水浇地就以为是最大赢家,不是把污水送到大海就以为万事大吉……而是要减轻或消除现实社会人类各种活动对水产生的负面影响,水多能相安,水少亦够用,水质不污染,水体不浑浊,使水量、水质、水生态和水环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
人与水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纵观人类逐水而居、治水兴利、“治国必先治水”等历程,人与水的关系始终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要点之一,人水和谐是人类治水的理想境界,当然也是当代广大水利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而人水和谐在近些年成为人民群众频频点击的关键词,正是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然诉求和热切渴盼。人水和谐是人类治水的终极目标和崇高理想,实现人水和谐是当代水利人的重大历史使命。 实现人水和谐需要人类以人水和谐的理念统一认识。人水和谐需要人类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不仅对现在负责,更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切实转变观念,约束自身行为:要从主要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更加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无节制的开源趋利、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大力构建节水型社会。
实现人水和谐需要人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积极实践。近几年,特别是从1998年长江大水以后,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水进人退的事越来越多了;节约用水,科学规划布局,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产业,生态补水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尊重河流的纳污自净能力,加强污废水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草场轮牧、休牧、禁牧,封山育林等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洪水到来时人水相安,干旱缺水时也能通过调剂满足需要,科学运用雨洪、中水等各类水资源,水质污染得到控制,兼顾生态用水和景观用水,河道淤积减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这种令人可喜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实践和探索。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分享到人水和谐的快乐。这无疑昭示出人水和谐的正确选择与今后的发展方向。既得的经验将进一步推动当代水利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进程,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水利人应有的贡献。
|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先明
|
SRC-6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