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洪水以出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选择
|
|
2005-12-07
|
2005年6月底,安徽淮河流域连降大雨,阜南县濛洼蓄洪区王家坝的水位暴涨3米。
在王家坝新建的移民点,一位几年前曾住在洼地里,三天雨一下,心里就发毛,早早收拾东西准备逃命的农民——59岁的赵年喜,心里却十分踏实:“不担心了,现在住在安全地带,可以吃顿安生饭了!”
与此同时,在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里,曾直接参加抗击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3年淮河特大洪水的安徽省防汛抗旱副总指挥、省水利厅厅长——吴存荣,正在紧张调度各类防洪工程防御洪水。他说,尽管我们责任还是很大,担子很重,但是相对前几次来讲,心里底气更足了。
一个是饱经水患的农民,一个是多次参与指挥抗洪抢险的决策者,但对今年汛期的感受,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踏实、从容。
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的是1998年长江大水后确立的“给洪水以出路”的防洪理念和几年来围绕这一理念进行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
1998年长江大水激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取得了全面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洪水退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是治水思路的一次深刻调整:保证河道的通畅,让洪水能够比较顺利地下泄;保护可以调蓄洪水的湖泊、洼地,尽量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度侵占。
长江灾后重建体现了这一思想:逐步从无序、无节制的人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与洪水和谐。国家投资数百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积极退田还湖(河)、退耕还林、疏浚河湖、移民建镇,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
这是我国历史上千百年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主动地大规模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2002年,长江流域中游及洞庭湖区再次发生较大洪水,江湖安澜无恙。
“给洪水以出路,与洪水和谐相处”,如今已成为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依法规范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使之适应洪水的发展规律;人类活动不要侵占洪水空间,给洪水以更大的蓄滞自由;加强分蓄洪区运用和管理,科学合理地分蓄洪水,将它作为资源,想方设法地加以利用——当代水利人将这一理念自觉地贯彻到治水实践中。
2003年淮河大水,人们自觉主动地为洪水让路。淮河上游洪水汹涌而下之际,濛洼等行蓄洪区的老百姓在各级政府的有效组织下早已安全撤离,主动为狂暴的洪水腾出空间,洪水在行蓄洪区里收敛暴虐并驯服地流向大海,洪涝损失降到最低,无一人死亡,同时还回灌了干渴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雨洪资源。
实践再次证明,人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控制所有量级的洪水,通过工程建设和制度安排,给洪水以出路,就可以将洪水灾害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趋利避害。
在“给洪水以出路”理念支配下,洪水已渐渐不再被人们视为“猛兽”,调水调沙、雨洪利用,人们正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给洪水以出路,就是给人以生路;给洪水以出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选择。人与洪水并非绝对势不两立,人水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实践使人们更加富于理性和睿智。
|
作者:
聂生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