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21日讯(通讯员 秦延安)“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将建设治沟骨干工程4600座,新修淤地坝2.25万座,使得林草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力争使全省水保生态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水保生态建设将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加快淤地坝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水土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为主线,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综合治理,加强预防监督,大力推进水保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国家重点水保生态建设项目为依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首先,继续抓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长治”七期工程、淤地坝试点工程、无定河国家重点水保建设工程、水保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在建的重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其次,抓好南水北调水源区、渭河流域、窟野河等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工程等6个拟建水保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三,搞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落实经费,切实搞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做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工作。
二是坚持“五个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解决好退耕户的基本口粮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加快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步伐,逐乡、逐村、逐户落实和解决问题;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好“灶口”问题,减轻农民生产生活耗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式移民方针,重点抓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加强幼林抚育管护,坚持依法治林,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加大《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法律体系。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监督生产建设单位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坚持依法办事,从严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水土资源、林草资源等违法行为,巩固治理成果。
四是加强配合协作,打好总体战。要继续坚持“综合规划在省,实施计划在市县,作业设计在乡村”的要求,合理安排,精心部署,全面抓好水保生态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科学制定水保生态规划,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认真搞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打好我省水保生态建设总体战。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