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大型采访活动,也是我第二次走近太湖。从北京出发,经两天长途行车我们到达南京。结束了一天的南京采访之后,记者团抵达常州--环太湖城市之一。再次看到太湖,我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的激动,更多的感觉到的是此行重任。
大运河从常州穿过,早先曾是全市的主要水源。经济的高速发达,使得常州地区地表水因为污染已经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取水标准,不得已改由长江取水。在采访中我得知,取水点更改后,取水距离长达30公里左右,管网建设成本增加不少。由于水价为江苏全省统一定价,与取水便捷的城市相比,该市自来水公司的利润要比其他城市的利润低。每当我们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后,总要在事后付出一定的代价,常州增加的这些管网建设费用仅仅是所要付出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在常州政府网站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常州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并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可持续发展和全国环模试点城市。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常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并通过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验收”。水被誉为城市之魂,可那些与美丽城市并不协调的河道污水时刻提醒着,重现江南水乡美景对于常州依然任重道远。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经济发展之后,常州人更加注重了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在即将结束在常州境内的采访时,记者团接到了当地的一个举报电话,说某大型化工企业将排污口设在紧邻的河道边。当记者们按照举报地址来到该厂调查时,发现确有排污口,不过那是厂家已经废弃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口。为控制本厂的排污总量,他们已经按照有关规定,将预处理的污水接入了市政污水收集管网。小小的插曲让我释然,举报者的环保意识、企业的遵纪守法不正是我们此行的所想看到的吗?
本站记者 巩劲标
200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