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前,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从黄河三门峡到长江三峡,每一个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水利工程诞生。

 

    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以治淮为先导,开展了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各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高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旗帜,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加固了农村水利的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基础地位,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水利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科学防控洪水和调度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和象征,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水利工作水平和能力。值得自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新的时代孕育了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又为时代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可以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万吨级船队每年有半年时段可直航重庆市,年通航能力提高四五倍。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可大大缓解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约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同时,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发挥供水、灌溉和生态修复等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华大地从此可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配置格局。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它的建成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标志着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百色工程是珠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郁江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百色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对促进滇桂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右江革命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尼尔基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下游航运和水环境,并为松辽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的大型控制性工程。

 

    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沙坡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宁夏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受益区供水安全、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及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新中国江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水利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全国639座有防洪任务的大、中、小型城市,有299座通过防洪工程建设达到设防标准。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状况极大改善,水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一座座病险水库,成为汛期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定时炸弹”。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特别是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510亿元,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国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集中进行除险加固。到2010年底,经过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建设,我国水库安全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0年来,我国供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量达到5000多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有效应对了多次严重干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损失。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供水安全,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滦入唐、引碧入连、引大入秦等大型调水工程。特别是国家实施的东深供水、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引黄济津、嘉陵江调水等工程建设和应急措施,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区和深圳、珠海、中山以及天津、重庆等重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近年,国家加大了投入,解决了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3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60年来,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加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几乎一穷二白,绝大多数农田属“望天收”。6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不断发展,农田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08年的8.7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每年在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都占90%以上。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60年来,通过水土保持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箩,蒸一锅”是人们对水土流失后贫瘠土地的生动描述。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会直接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同时还会严重破坏生态与环境。60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建设基本农田1.95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95亿亩,建成淤地坝、塘坝、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80多万座(处)。全国植被覆盖率提高11.46%,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设施使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经过多年集中治理,入黄泥沙减少55%。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实施“长治”工程15年后,土壤侵蚀量减少1/3。

 

    60年来,农村水电建设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5万多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00万千瓦。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中国农村水电发展在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应急供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河治理,铸就辉煌;基础设施,筑牢根基。60年江河治理的辉煌成就,将水利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新高度,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009年9月9日

作者: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