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的春天

   

黔西的春天   

 

    开栏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举国上下喜迎国庆60周年的大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导刊》从本期起开设《经典中国60年·光辉岁月》栏目,通过记者去看、去听、去交流、去感受的方式,梳理和彰显60年来各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领域取得的成绩、经验,唱响改革发展、水润民生的主旋律,向祖国献礼。

 

 

    谷底有座小桥,贵州省水利厅的蔡同志终于可以确信是这条道了。过了桥,汽车又盘旋而上,直上高台盆地。绕过一处寨子,仿佛天涯望断,汽车停在了悬崖边。四野一片静谧,唯有勘测队钻杆单调的钻探声。

 

    这里便是黔中水利枢纽水源工程选址地,现在是下午3点。到贵阳,听说“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专题审查会”的专家3月5日要去现场,这天早上8点,我们从贵阳出发,一路追赶,经过安顺,直到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也没能追上,后来被告知专家们是到水城县看移民现场,我们于是决定到未来大坝坝址去看看。

 

    一直以为贵州山岭纵横,不会缺水。我们走错道,一度到了六枝特区梭嘎乡,在一个叫菁苗的苗寨,这地方看上去山环水绕,但是山上就缺水,家家房屋侧边有一个圆圆的大水窖,是近几年政府扶持建起的“三小”工程。

 

    翻山越岭,我们的汽车一直在高原上行驶,那些深谷其实见不到多少水流,山上岩石裸露,黑糊糊,呈片状。蔡同志说那就是石漠化。蔡同志是贵州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局的副局长,他说贵州是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典型山区省,过去几乎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黔中水利枢纽是贵州西部大开发中唯一的大型骨干水利项目。水库设计坝高162.7米,站在台地望对面山顶,仿佛与天相接,坝前峡口逼窄垂直,峡谷深切探不到底。峡谷里地貌像是倾斜的天坑,又像是世外桃源,坡脊上遍是金黄的油菜花和粉红的桃花。我们出贵阳,一路向西,扑面而来的就是满眼的油菜花和桃花,还有山岭上镶嵌的布依族寨子。过安顺坝子,春光更显辽阔,到处是金灿灿的田园和田园中拔起的翠绿山峰。这一带即是黔中核心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贵州水利人就有了兴建黔中水利枢纽的构想,引乌江上游的水解决贵阳和安顺的城市供水,以及周边地区其他城乡的供水和农田灌溉。

 

    午后的山野,风静树寂,往下面走,勘测队的钻探声也听不到了。对岸坡岭层叠开一片寨子,一直叠到水边,叫鸡场村,属毕节地区织金县鸡场乡。这边桃林掩映,一对老年夫妇在坡改梯上种洋芋。68岁的钟国平老人说,这边以前叫牛场村,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因为要修水库,5年多前改名黔中村。

 

    我们现在看到,谷底春江水绿,远处还有渡口。这一带无疑不久将会沉入水底。钟国平老人说,他年轻时候就看到过地质队员扛着仪器来测河道,这下总算要开工了,盼了50年了。

 

    爬回山岭,勘测队钻杆的钻探声又清晰起来。对面悬崖上也竖着几根钻杆,有人在走动。他们在早春里唤醒沉睡的高山。

 

 

    都说贵州多雨,但是这两天全国大范围降雨,我们却没有碰到雨天。也不是没有下雨,5日晚赶到镇宁驻白马湖山庄,寒潮突袭,就听到雨点打在湖上。

 

    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安顺市镇宁县,白马湖是镇宁城边的水库。这些年,贵州在治理病险水库、加强水库管理方面,注重水库周边环境的开发利用,许多水库成了风景区。

 

    我们第二天去的三岔河水库,就是一处水利部命名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选择去三岔河,因为在黔西南州,比较顺道,这几天的行程都安排在贵州西部一角。三岔河水库在贞丰县者相镇,虽山高谷深,但现在是高等级公路,逢山穿洞,遇水建桥,几个小时就到了。听78岁的原贵州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黎展眉回忆,她1962年从猫跳河水电站工地到清镇接混凝土泵,因为下雨,几十里路来回走了三天。黎工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工专业,是砌石拱坝专家。

 

    三岔河是以灌溉和防洪为主的小型水库,修建于1956年,距贞丰县城18公里。我们了解到,因独特的自然地貌,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兴建的水库,除60多座中型的外,其余近2000座全是小型的,且绝大多数是小(2)型水库、砌石拱坝,因此改革开放前,全国水利系统还组织专家在贵州召开过砌石拱坝现场会。

 

    虽是小型水库,因这些地方以岩溶峡谷地貌为主,形成残丘坡地,峰林盆地,周边景致非常壮美。三岔河水库,远山峰峦起伏,恰似桂林阳朔风光,双乳峰形神兼备,很多海内外游客都要到此一游。据贞丰县副县长黄德武介绍,三岔河水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中国贞丰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和“三岔河金秋笔会”。

 

    湖岸的纳孔村村民依托水边资源,办起了农家乐。那些修建一新的布依族民居,一家接一家,像院落,又像街巷,在里面穿行,既可找到店家吃饭,也可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贞丰县水利局局长马子禄说,以前这个20多人的水管所,一个职工一年只能领到五六百元钱的工资。2000年春节前后,管理所先在宾馆一带搞餐饮,以后搞农家乐、水上娱乐,逐渐发展起来。现在,这个水管所已实行体制改革,在编职工12人。他们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并对口帮扶村民韦秀春一家,给她家送去开办农家乐的桌椅和锅碗瓢盆。我们来到韦秀春家,她刚从贵阳参加全省十大女厨的表彰会回来,身着布依族民族服装的她特意取出奖杯来展示给我们看。

 

    我们也去了兴义市的兴西湖和围山湖。兴义是黔西南州首府所在地,这个市有3座中型水库,另一座叫毛栗寨水库。三家管理所都完成了体制改革。我们在现场看到,这些管理所上上下下正在做着汛前准备。

 

 

    简易公路上过来一支队伍,有三四十人,戴着黄色安全帽。3月7日中午,我们赶到柘仑水库,正好碰到工人们回营地用午餐。柘仑水库位于安龙县龙广镇柘仑村,是目前贵州较大的在建工程,属“滋黔”项目。“滋黔”是近几年国家为了加大对贵州水利的投入,将18个中型水库的改扩建工程捆绑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大项目。

 

    王国兴是安龙县水利局副局长,也是柘仑灌溉工程管理所所长。他告诉记者,扩建后的柘仑水库,可解决安龙县和兴义市5个乡镇的农田灌溉,同时解决1.82万人的饮水困难和生态用水等。第一期为大坝枢纽工程建设,工期3年,2007年6月开工,目前工人们正24小时加班加点施工。

 

    山谷回响,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人流。贵州省水利厅82岁高龄的老厅长李家平给我们介绍过1971年建修文县七·一水库的情形。坝高56米,他们住茅草棚,边设计边施工,全县3000名民工自带干粮,日夜分两班大干,整个砌石拱坝共用250天完成,此前由受益社队1万人分段包干的20公里干渠也已完工,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的专家前来参观,大坝至今安全运行。

 

    由于时代的进步,装备的先进,今天虽不会再出现那种车轮滚滚的人海场面,但仍能触碰到那种一脉相承的壮志豪情和奉献精神。两山对寺中,柘仑水库最大坝高59.4米,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从营房到坝址,两百米的车道上布满彩旗,大幅标语横贯山腰,左边32米高的塔吊,臂长51米,塔吊司机在输送混凝土和块石。从抡钢钎到轻摁按钮,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贵州水利人筚路褴褛、一路艰辛走过的奋斗历程。那些熟悉的身影随处显现。6日傍晚抵达兴仁县法泥水库,暮色苍茫里,我们看到正在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水利人在冷风细雨中坚守,他们的脸像父辈一样坚毅执著。

 

    兴中灌区,横跨兴义中部,灌溉兴义、安龙两市县农田。7日上午,我们在安龙县德卧镇和兴义市鲁屯镇看到了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的火热场面。37岁的邹健是鲁屯镇平坝村人,在外打工,金融危机后回到家乡。他说,工地上很多人都与他一样,是返乡农民工。黔西南州水利局管理科科长黄凯旋告诉我们,本次兴中灌区续建配套与防渗改造工程总投资为3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2800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去年12月中旬开工,今年3月中旬完工。

 

    灌渠和渡槽在油菜花花海里延伸,山峦竞秀,坝子散布,快靠近广西和云南了。在这里,一定还会听到天生桥、鲁布格的名字,它们就在附近。天生桥和鲁布格不仅是贵州历史上,也是中国水利水电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工程。同行的蔡同志在天生桥工地战斗过多年,常驻兴义城,他能讲述好些青春往事。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贵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水利,现在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大中型灌区和水电站门类齐全,大型水利枢纽即将上马。可以说每位贵州水利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光荣和梦想,他们现在谈论得最多的是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目标。林省长要求,在提前两年实现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基础上,要加快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

 

    我们还经过了兴义城外的万峰林,胡锦涛总书记曾到此视察过。万峰列阵,山脚是布依族寨子和逶迤的田园。锦绣田园中蜿蜒的河流看不到河岸,树木婆娑,浓阴绵延,人与水、与山,和谐如画。导游讲到了当地人对水的利用,兴义市水利局副局长王成勇在会心地微笑。

 

    在贵州西部,我们感受了一个美好的春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4月17日

作者: 胡争上 蔡华频 肖智勇
SRC-131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