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爱伊河穿越古城银川
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吴洪相(右二)深入一线检查调研水利工作
彭阳长城塬引水工程建成后,塬上的杏子丰收了
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宁夏引黄灌区
1986年建成的宁夏固海扬水工程长山头渡槽
2005年建成的宁夏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
2009年建成的黄河宁夏段标准化堤防中卫段
画面1:自秦开始移民屯垦的古老宁夏引黄灌区,如今古渠换新颜,纵横塞上大地,浇灌万顷农田; 画面2: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变了宁夏自古以来引黄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 画面3:1979年开工建设的固海扬水工程,穿越荒漠造就新灌区,异地搬迁的移民从此摆脱贫困缺水的生活; 画面4:1998年开工兴建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已经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画面5:2005年开工建设的宁东供水工程,国家新的重化工基地因为有了水而在荒漠中诞生; 画面6:爱伊河穿越古城银川,湖城新天府洁净秀美,日新月异。 天下黄河富宁夏。六十一甲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穿越时空,把宁夏水利的辉煌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六十一甲子,自秦延续至今的宁夏水利,穿越时空,浓缩不尽水利支撑宁夏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的绵绵长天;六十一甲子,新中国的诞生,宁夏水利事业焕发了青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水利从半是斥卤的农业水利中走来,城市水利,工业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成为勾勒宁夏水利发展的浓墨重彩。 水利是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命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这是国家在上世纪对水利工作发展的基本定位。从上世纪50年代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建设、六七十年代的山区水库梯田建设,到80年代的扬水工程建设,宁夏紧紧围绕国家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把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作为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和农民脱贫解困的唯一出路。水库、井窖、梯田、灌区等建设,都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这一主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具现代意义的发展方向,赋予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宁夏水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水和谐理念,水利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跨越。水利,成为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命脉。 从上世纪90年代的灌区续建配套到21世纪初以来的城市、工业和生态水利建设,特别是1998年,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水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建设高峰。“十五”期间,完成水利基建投资53亿元,是1949—2000年全区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1.7倍,是“九五”时期的2.8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已上升到饮水安全、工农业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以及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等方面。伴随着社会需求和水利地位的变化,新世纪的治水目标也已逐步从“治山治水”升华到“人水和谐”。宁夏水利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着眼水资源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科学配置,创新并确立了分区治水新思路,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经济、生态、人文、哲学的思考融入水利服务功能之中,在坚持做好为农业服务的同时,拓展和延伸治水的内涵和外延,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水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1世纪是水的世纪。宁夏特定的区情决定了水利必须在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水利建设,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污染防治,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2008年8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宁夏视察时指出,水是个大问题。8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宁夏首先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跨越式发展目标,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思路转变推动水利事业大发展 如何彻底解决宁夏水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水利如何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在多年的治水实践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水利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科学治水成为核心,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水利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利发展、促进水利工作、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实践中去,争取短时间使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广大水利职工的共识。自治区确立了“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治水新思路,在北部引黄灌区以节水为中心,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加快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灌排及防洪体系,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及洪水、湖泊湿地资源化管理与利用,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与盐荒地改良,实现可灌、可排、可调。调整用水结构,推进水价改革,加快水权转换,使农业、工业、生态和城乡供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在中部干旱带以解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与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扩展扬黄,封禁治理,集蓄雨洪,建设小绿洲,修复大生态。实施高效节水补灌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工程,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在南部山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重心,建设水源涵养和雨洪水集蓄工程,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建立库坝池井窖联合调度模式,高效配置、合理调节流域内水资源,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开拓创新谱写水利发展辉煌篇章 民生水利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原始生活状态,农民从驴驮、人背、远距离的运水中解放出来,吃上了方便洁净的自来水。黄河防洪工程、水库工程,有效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扬黄灌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1958年,引黄工程开始实施,引黄自流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92万亩增加到现在的693万亩,灌区粮食产量也由解放初期的47.6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12万公斤。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宁夏在山区陆续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和水保骨干工程,累计建成水库250多座、水保骨干坝326座,蓄水能力达到20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0多万亩。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库灌面积45万亩,解决了5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初步扭转了“等雨靠天”的被动抗旱局面,逐渐实现了干旱山区水库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引到蓄的飞跃。截至目前,全自治区共有水库224座,总库容达到22.75亿立方米,发展库灌面积80多万亩。为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干旱带广大群众严重缺水等民生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宁夏在引黄灌区边缘修建扬黄工程,先后建成一大批大中型扬水工程,总装机容量达到42.64万千瓦,灌溉面积153万亩,把中部干旱带的大片荒漠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的米粮川,过去“风吹石头跑,拉着羊皮不沾草”的荒凉景象一去不复返,70多万人的饮水和吃饭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被当地群众称作“救命工程”。1983年开始的旱作“三田”建设,1994—1995年掀起的“三西”地区“打井窖、修三田、铺地膜”热潮,1996—1997年实施的“百井扶贫工程”“特别找水计划”,1999—2001年实施的旨在解决南部山区群众饮水困难的“生命工程”以及2001—2004年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氟砷病改水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对解决宁夏各族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重大作用。2003年以来的连年大旱,又一次给宁夏山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问题”和“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列为当年重点督办的十大建议之一,宁夏农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水利骨干工程搭起了农村和城市的基础骨架,为农业、工业发展和生态改善提供了基础支撑。多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建成了一大批库坝工程、扬黄工程、河防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在历年抵御洪旱灾害中发挥了巨大效益,为全自治区的防洪抗旱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北部引黄灌区建成了青铜峡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等大干渠,开挖了第一至第五排水沟和爱伊河、银西防洪等水利工程。中部干旱带建成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和固海扩灌四大扬黄工程,千年旱塬变绿洲,60万人因此脱贫。南部山区以水资源配置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先后修建了200多座水库和长城塬、东山坡、桃山引水工程,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解困、饮水安全等工程,山区170多万农民群众喝上了洁净水。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蓄水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基本形成,防洪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淤地坝、涝池、谷坊等以山、水、田、林、路、草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干旱的黄土丘陵脆弱的植被得以恢复,西北秀美山川得以再现,并且正在打造我国西部绿色屏障。骨干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灌溉、防洪、抗旱、供水、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宁夏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自治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宁夏河段独特的治理模式——宁夏模式,为世界河流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成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60年来,为了黄河宁夏段的岁岁安澜,宁夏从兴建青铜峡、沙坡头水利枢纽,到对每一河段的裁弯取直,修建丁坝、河堤等控、防、导工程,从建设标准化堤防到梦寐以求的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宁夏黄河段的整治成为治河的一种模式。如今的宁夏,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为骨架,以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堤防这一水利工程,拓展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生态景观旅游线、特色城市线、黄河文化展示线”等,使其具备多种功能,由自治区水利厅统一规划,发改、交通、建设、农业、林业、国土、财政等部门紧密配合,整合资金,全力推动。在建设管理上,确立了“自治区政府领导,市(县、区)政府负责,部门监督”的崭新模式;在投资机制上,进行了“市(县、区)自筹,自治区‘以奖代补’,国家投资补助相结合”的创新;在组织实施上,自治区政府成立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领导小组,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施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这在全国其他地区,在其他水利工程建设中,都是不多见的。这不仅是对水利之于国民经济支撑作用的理论思考,也是一次大胆实践,再次诠释了“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论断。 展望 到2012年,宁夏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将全面完成;1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城乡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引黄灌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补灌面积115万亩,开工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 到2020年,宁夏将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饮水安全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体系和城乡水环境保护体系,引黄灌区建成现代节水型灌区,生态环境问题大大改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节水循环型产业基地,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发挥效益。到那时,全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人水和谐,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链接·亮点 ★以人饮安全工程为代表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利工程,实现了高水平建设。近10年来,宁夏解决了农村13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成为一项为群众办的最直接、最实惠的民心工程。 ★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树立了一面旗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以水权制度改革为代表的产权制度改革呈现出可喜局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水权转换,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投资反哺农业建设。 ★以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防汛保安全为代表的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河西总排水干沟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实现了洪水、沟水、中水及湖泊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万吨,水土流失得到遏制。 ★宁东供水、太阳山供水、宁西供水、海原新区供水等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利基础设施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一个服务于农业、工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大水利格局正在形成。每一个亮点,都彰显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每一个亮点,都显现水利发展的勃勃生机;每一个亮点,都昭示宁夏水利的辉煌成就。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