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成都市遭遇了较严重的春旱、夏旱和伏旱,为了弥补损失,确保农民增收,市政府日前已下达了抓好晚秋生产和小春备耕工作的紧急通知,对下一步农业生产进行了安排。据悉,今年全市秋种面积力争达到210万亩以上,其中秋粮90万亩,总产10万吨;秋菜95万亩,其他经济作物25万亩,力争农民人均增收10元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级有关部门已将晚秋生产的计划和抗旱专项资金分解下达到各区(市)县,并要求各地尤其是伏旱较重的区域一定要抢早安排生产。在选择品种时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的秋洋芋,并利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红薯、油菜套作的技术,千方百计增加秋粮面积。在秋菜上,农业部门要求各区(市)县要在浅丘平坝的城郊重点发展速生叶菜类,远离城区的深丘、低山区重点发展储运方便的根茎菜类,高山区要充分利用反季节优势,生产9—10月份上市的优质蔬菜占领市场。同时,各地还将大力推广塑料遮阳网遮阴防暴晒育苗和栽培技术,尽量延后秋菜上市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的旱灾为我市现有的作物生产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通知》要求,下一步,全市将按照趋利避害的思路,在常年受伏旱较重的区域,调整作物结构,合理规划布局,如推广带状种植,增加春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夏玉米面积;小麦行间尽量多种大麦、蔬菜、饲料和豆科作物。
另外,《通知》中还要求各地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未经审定的品种,严禁在大面积的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小春备耕期间,市农业执法部门还将组织以小麦、油菜种子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
来源:成都日报 2006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