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和以前相比,简直就象‘两重天’!”7月1日,长江委中游水文局小河嘴站唯一的水文观测员刘亦清,和记者谈起水文自动报汛1年来他工作的变化时,无法掩饰内心真切的欣喜。
2005年7月1日,长江委118个中央报汛站实现自动化报汛,率先在国内结束人工测量、电话报告水情和雨情的历史,长江水文测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那一天开始,这118个报汛站的长江委水文职工告别了繁重的人工读数年代,彻底从“人海战”中解放出来,迈入了水文测报的新时代。
经过过去一年365天的检验,特别是去年汉江秋汛的考验,长江水文自动报汛系统功能日趋完善,运行渐入佳境。“目前,118个中央报汛站已经能够在15分钟内把水雨情报送到长江防总,这比20分钟内的国家标准提前了5分钟,同时,在设备正常运转情况下,报文上报已经达到了零差错率!”长江委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这大大提升了水文信息、防汛决策的快速反应能力,为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撑。”
告别“人海战”
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水文观测员,刘亦清对报汛自动化实施以来的变化感受最深刻。如今,他每天都不定时地到水位观测点,看一下自动化报汛装置所测得的水位值和目测的水位值是否一致。除此之外,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大量的剩余时间就是业务学习。
这近乎于“清闲”的工作让人难以把它与被称为“人海战”的水文测报工作联系起来。而这都得益于一年前长江委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面实现自动报汛。
回忆起以前汛期高强度的测报工作,刘亦清一下打开了话匣:“我记忆最深的是’98长江洪水的时候。那时实行24段制报汛,也就是一天24个小时每个小时都要测报水位雨量。我一个人住在站里,全天候地报汛,那段时间没有昼夜之分。由于到江边来回一次就需要20分钟,所以根本没有休息时间。”说到这里,刘亦清的声音中掺杂着一丝无奈。“但现在有了自动化报汛,就算要实施48段制报汛甚至再多,我也能够承受。”
“自动化报汛的实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基层测报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时效。”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技术研究所所长韩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江118个水文自动报汛站的建立,使水文职工从‘人海战’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告别了‘与天斗,与水斗’的‘旧时代’。”
彰显品牌强势
长江水文自动化报汛的实施给长江防汛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打开中国水文信息网的水文信息编码处理信息专题,可以看到,实施自动化报汛一年来,长江委的水情报文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差错率却是零!而这在传统人工报汛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去年9月汉江突发的20年一遇的秋汛中,长江水文自动报汛系统更是不负众望,经受住了台风与洪水的考验!
2005年9月30日-10月3日,汉江形成自198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秋汛,也是长江水文实施自动化报汛以来经受的第一场洪水。此次汉江秋汛流速之急,水位落差之大,创汉江洪水历史之最。长江委水文局所属30多个站实现了每小时自动测报水雨情,对汉江防汛决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仅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长江委水文局共向国家防总发送水情信息报文2497份,向国家防总、长江防总提供数十份水雨情分析预报材料,长江委水文局所属汉江勘测局、中游勘测局积极主动向沿江地方政府防汛部门提供水情信息数百次,为保证丹江口水库水位不超过正常高水位以及中下游不超保证水位,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较好地履行了防汛“耳目”和“参谋”的职责,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优异的答卷。长江委水文局副局长王俊说:“我们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精度高、时效性强,降低了水文观测职工的劳动强度,达到了我们实施自动化报汛的目的!”
之后,黄委、松辽委等多家流域机构以及辽宁、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市的水利部门,纷纷就自动化报汛来长江委取经。
“现在只要提到‘118个中央报汛站’、‘自动报汛’,别人就会想到长江委水文局,我们在不经意间造就了一个强势品牌,可以说,长江委118个中央报汛站实施自动化报汛已经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长江委水文局预报处副处长周新春自豪地说。
要当“侦察兵”
经过一年的使用和磨合,报汛自动化已经日趋稳定。“原来职工有些不相信自动化报汛的准确性,经常还要去核对一下自己亲眼观测到的水位。”周新春说,“经过一年的实际运用和学习,大家尝到了自动化的甜头,现在已能较好地运用和管理自动报汛设备了。”
自动报汛系统建成以后,水文的报汛主体从基层测站转移到了水情分中心,这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层水文站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水文老职工,有着丰富的水位观测经验,但在维护测站自动报汛仪器设备等方面,由于受到知识更新等因素的影响,能力还尚显不足。在水情分中心,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年轻人,由于对测站暴雨洪水特性了解不够,经验相对欠缺,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长江流域全线有数千个报汛站,要确保长江干流安全度汛,118个站还远远不够,自动报汛的网络还需要不断延伸!”韩友平说。“118个中央站都是重点控制站,他们的自动报汛对长江防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控制面仍显不够。倘若更多的上游支流的报汛站实施了自动化报汛,只要一下雨,在雨水还没有形成洪水之前,防汛部门就已经做好了防洪预案。如此一来,报汛站的作用就不再只是监督水位雨量的‘哨兵’,而成为‘刺探’水位雨情的‘侦察兵’了。”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的水文测报站点将遍布长江及支流沿线,尽职尽责地当好防汛的“耳目”和“参谋”!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7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