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要负责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的防汛抗旱工作,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福建等5省(自治区)。受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兵主席的委托,我代表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向会议通报珠江防汛抗旱形势,并提出2006年珠江防总工作安排意见。
一、珠江防汛抗旱形势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地处我国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水资源总量仅次于长江,单位面积产水量为七大江河之冠。珠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526mm,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汛期4~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80%,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导致流域洪涝、干旱和台风暴潮灾害均十分严重。
1、流域暴雨洪水与干旱特点
珠江属洪涝灾害多发性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造成较大洪水的暴雨成因多为锋面、西南槽、热带气旋等。由于流域面积广,暴雨强度大,上中游高山丘陵地区洪水汇流快,中下游又无湖泊或蓄滞洪区调蓄,因此遇上大面积的连续暴雨,往往形成峰高、量大、历时长的洪水;流域干支流洪水组合复杂,沿海地区易受台风暴潮影响,洪水与风暴潮遭遇频繁,破坏力极强。
珠江洪潮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河谷平原、三角洲及南盘江中上游,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主要防洪(潮)保护区受洪(潮)威胁人口2922万人,耕地1261万亩,GDP6730亿元(2000年)。此外,流域各干支流上中游地区普遍存在因局部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威胁,以云南、贵州两省最为严重。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枯水期雨量少,加上蓄水工程不足,流域内也时常发生严重的旱灾,且旱灾的影响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扩大到城市,并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其中以雷州半岛、桂中地区、滇中地区、黔中地区干旱缺水现象最为突出。
流域干旱有如下特点:一是旱灾发生频繁,滇中地区和雷州半岛等地十年九旱,约3年就有1次大旱。二是持续时间长,四季都可能出现旱灾,流域内影响严重的多为连季旱或连年旱,如广西2004年发生50年一遇秋冬连旱后,2005、2006年又接连发生了严重的春旱;云南省在2005年遭遇了近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初夏干旱后,2006年又遭遇了20年一遇的冬春旱;广东雷州半岛等地发生连续3年的大旱。三是涝旱交替和涝旱并存,1998年和2005年西江都发生了特大洪水,但洪水过后又发生了严重的秋冬春连旱;贵州、云南等地常发生同一时段不同地区大旱和大涝并存的现象。四是灾害损失大,据初步统计,流域内干旱损失约占洪涝、旱灾总损失的60%以上,远超过洪涝灾害损失。五是工程性缺水严重,普遍存在有水蓄不上和引灌设施不配套的现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偏少,径流调节能力低。六是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南盘江、黄泥河新州河、九洲江、藤桥河等河流部分河段及珠江三角洲诸多水道污染十分严重,受水污染和咸潮的影响,水质性缺水也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2、流域的现状防洪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经50多年的不懈努力,珠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珠江片已建成江、海堤防22000多km,5800多宗;各类水库15100多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860亿方;各类水闸8500余座。这些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西江现已建成大型水库36座,总库容290亿方,但这些水库主要分布在上游或支流上,尚未建成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现有水库调控洪水的能力有限,沿江主要靠单一的堤防防御洪水。一般地区防洪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上中游许多县城甚至不设防;防洪重点地区如南宁、柳州、梧州等市的城区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防洪控制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和百色水利枢纽在建设之中,大藤峡及洋溪、老口等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尚未完成。
北江已基本建成由飞来峡水利枢纽、北江大堤、潖江滞洪区和芦苞、西南分洪闸组成的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北江大堤正按100年一遇标准加固,加固完成后,可防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但由于西江尚未建成控制性防洪工程,西江洪水对北江防洪依然产生威胁。
东江已建成枫树坝、新丰江、白盆珠三大水库,控制东江流域面积达46%,主要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一般达20~30年一遇,堤库结合,基本可防御100年一遇大洪水。
珠江三角洲上承西、北、东江来水,下纳南海海潮,主要依靠江海堤防防御洪潮。三角洲防洪潮能力一般约为20年一遇,重要堤围虽然堤顶可达50年一遇标准高程,但工程整体没有达到设计的防洪标准,在抗御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生的大洪水和“05·6”特大洪水中,险情不断,难以抗御历史发生过的1915年型特大洪水及特大台风暴潮。
韩江流域控制性防洪工程棉花滩水库已于2002年建成,但高陂(京山)水利枢纽尚未兴建,下游三角洲重点保护地区只能依靠单一的堤防工程。一般堤防标准仅达10年一遇,重点堤防标准达20~50年一遇,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茶阳等镇不设防。
3、防汛抗旱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均规划采用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但龙滩、百色、大藤峡、高坡、老口、洋溪等流域控制性防洪工程尚未完成,中下游因地形条件限制,无法安排蓄滞洪区建设,洪水归槽现象严重,除东江和北江中下游外,流域大部分地区只能单一的依靠堤防,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流域中下游防洪压力大。
(2)防洪工程标准低,病险隐患多。珠江已建的各类水库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工程质量较差,且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严重,目前仍有约1/3的病险水库还没有进行除险加固,工程隐患多。沿江堤线长,大部分堤防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低、基础差、隐患多的状况,险情频出。另外,珠江中小河流密集,许多河流边的县城或是人口聚集区完全不设防,洪灾损伤严重,防汛抢险的难度很大。
(3)非工程措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案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形成流域整体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易旱地区的抗旱预案也不完善甚至没有预案,现有各类预案的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流域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尚未建成,流域防汛信息共享机制和手段尚未建立,流域防汛抗旱信息不灵,流域内信息采集、传输测报能力不强;三是流域内侵占河滩地、无序围垦、违章建设涉水建筑物及滥采河沙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河道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加大了防洪风险;四是防洪政策和措施研究薄弱,特别是对洪水风险管理的研究不够,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4)抗旱能力不足。流域上中游地区“人高水低”“田高水低”,又缺乏必要的水利工程,普遍存在“有水蓄不上、有水用不上”的现象,流域下游及河口地区污染严重,因此,流域内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均十分严重,抵御旱灾的能力弱。流域内许多已建大型水库工程开发目标单一,缺乏统一调度管理,遇干旱年份,不能有效调节径流,水库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使得流域内抗旱能力不足,手段单一。
二、珠江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珠江的防汛抗旱工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珠江各省(自治区)指挥防汛抢险和救灾工作,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成立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精诚团结,共同做好珠江的防汛抗旱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珠江的防汛抗旱能力和手段明显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珠江洪涝旱灾损失越来越严重,形势日益严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珠江防汛抗旱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积极面对挑战。
1、洪涝、旱灾损失越来越大,减灾任务越来越重
珠江洪水频繁发生,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减灾任务越来越重。据不完全统计,1990~2005年流域(片)因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450亿元。流域河流常因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局部地区毁灭性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几年珠江连续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春季流域内干旱造成625万人、370万大牲畜饮水困难,受旱面积164万公顷,其中重旱面积24万公顷,旱灾损失远大于洪涝灾害损失。同时,上游持续干旱引发河口咸潮上溯,造成珠江三角洲1500万人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国家防总、水利部2005、2006年两次下令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才使得该地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2、洪旱风险日渐加大,防汛抗旱工作压力大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珠江连续发生了“94·6”西北江大洪水、“96·7”柳江特大洪水、“98·6”西江特大洪水、“01·7”郁江大洪水和“05·6”珠江特大洪水,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全国罕见。
目前珠江已建大中型水库大部分没有防洪任务,由于缺乏控制性的防洪枢纽,西江、韩江等重要干流及郁江、柳江等重要支流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在抵御“05.6”特大洪水中,由于西江无控制性防洪工程,缺乏调控大洪水的手段,只能依靠单一的堤防抵御洪水,堤防超标准运用,防洪风险大。
近几年枯水期降雨严重偏少,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已建水库蓄水不足,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配套引灌设施,河口咸潮上溯,严重威胁人畜饮水安全,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流域防洪、抗旱工作将会越来越繁重。
3、防御台风工作任务重
防台风工作是珠江流域防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珠江沿岸热带气旋(台风)登陆(影响)频繁,平均每年有4~5个热带气旋(台风)登陆珠江,最多年份可达到9个,受台风影响的时间长(4月~11月),带来的伤亡和损失也十分巨大,如2003年的0313号台风“杜鹃”造成4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7.83亿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防台风能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
4、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突发性灾害不能轻视
珠江中小河流都未进行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由于这几类灾害突发性强,预警难度大,群众防范意识普遍淡薄,预案落实困难,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群死群伤事故。中小型水库本身防洪标准低,管理薄弱,且没有进行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型水库,一旦出险或发生防御超标准洪水,将严重威胁到下游地区的安全。
受局部暴雨的影响,今年流域内已发生多座水库出险,造成4座小(二)型水库跨坝,中小河流因山洪、泥石流已造成87人死亡,占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90%。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存在的隐患已经成为珠江防洪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5、工程建设任务艰巨
建国以后,我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整治力度,珠江防洪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欠账太多,工程整体投资规模巨大,流域内大部地区尚未建成较为完整的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珠江已成为我国唯一未进行过系统整治的大江大河。
流域内沿江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万亩以上农田的江海堤防许多未达标,部分县城甚至不设防,保护乡镇及万亩以下的堤防几乎全未达标或是未设防,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珠江、韩江流域控制性防洪水库中,龙滩、百色水库正在建设之中,大藤峡、高陂、洋溪、老口、乐昌峡等水库工程尚未完成前期工作,流域内还有约1/3的病险急需除险加固,同时,为缓解流域干旱状况,急需新建或改建一大批水资源配置的水库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任道远。
三、全力做好2006年珠江防汛抗旱工作
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2006年珠江防汛抗旱总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水库、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力保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努力满足生产、生态用水需要,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今年珠江流域气候异常,强对流造成的局部暴雨洪水损失严重,台风登陆早、强度大,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责任非常重大。目前,珠江各流域正处于主汛期,为确保珠江安澜,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落实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责任制。要进一步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负责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各级防汛抗旱机构和工作制度,把行政首长负责贯穿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全过程。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做到思想到位、职责到位、指挥到位、措施到位,全面提高防洪抗旱的综合能力,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认真编制完善防汛抗旱预案。珠江水旱风灾害频发,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预案体系。重点是相关省(自治区)要会同珠江委编制西江、韩江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以及珠江三角洲超标准洪水预案;广东省要做好北江、东江等流域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的修订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流域大中型水库调度方案、城市防洪预案、水库抢险应急预案、抗旱预案、防台风预案和防御山洪灾害预案,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
3、着力抓好大江大河、水库安全度汛和山洪、台风灾害的防御工作。水库安全度汛、山洪和台风灾害防御,是当前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一定要做好水库调度工作,认真落实各类预案,切实加强山洪灾害、台风和局地暴雨的监测,落实防、抢、撤、救的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4、统筹防汛和抗旱两个方面。当前在抓好防汛工作同时,要对今年抗旱工作要有充分的准备,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抓紧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千方百计储备抗旱水源;做好保障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供水工作,特别是龙滩水电站计划今年10月下闸蓄水,要认真研究对下游工农业、饮水安全的影响,做好应急预案。
5、加快流域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设。完整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是进行洪水管理和抗旱管理的基础,我们要全面梳理各地区在防洪、饮水和水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同呼吁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珠江的治理力度,加快流域控制性水利枢纽、重点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堤防、重点滞洪区和重要城市饮水水源地建设,加大流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其中大藤峡水利枢纽是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和水资源配置的关键性工程,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需要流域内有关地区和部门大力促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6、加强防汛抗旱基础工作。做好防洪工程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积极推进珠江水情测报系统及决策支持数据中心建设和水文站共建共管工作;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立流域会商和水利信息平台,实现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加强技术合作和攻关,提高水情预报精度,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加强流域重要水库防洪作用和调度研究,充分发挥已建水库的综合效益;加强流域灾情统计上报工作和防办能力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珠江防总的相关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防汛抗旱的能力。
珠江防汛抗旱压力大、任务重,我坚信,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国家防总的领导下,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做好今年珠江的防汛工作,为建设绿色珠江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珠江水利网 2006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