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微水工程抗大旱 池水润得山村绿


2006-09-09

    金堂县栖贤乡梨花沟村民吴世松说:集雨池是我们的聚宝盆,谁也不舍得浪费一点水!

    四川省水利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办公室主任庄耘天说:我们省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充分体现了“小工程、聚民心,新农村、大作为”!

    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兵说:治水兴蜀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中、小、微”并重,别小看这些微水工程,这些工程很有生命力!

现场1

    我们的黄瓜进了大超市

    8月22日中午11点,盘山路走了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四川省金堂县栖贤乡梨花沟村。村口有口大集雨池,比记者一路走来看到的集雨池都大,池水满满的。池子边写着————编号:100 户主:吴世松 容积:2553立方米,灌面94亩。

    村民们一听记者是采访集雨池的,立即围上来介绍集雨池的好处。吴世松热情地拉记者“到家里坐坐,跟你摆一摆”!吴世松说:“这个池子是大家集资建的,池子里的水严格地说是去年的雨水,今年也下过雨,但没下透过,一点毛毛雨,水都没涨一点。我家共有4亩地,自家也建了两口池子。我的职责是管水,村里有个用水公约,只有在规定时间,才能从大池子里往自己的小集雨池放水,谁都不许浪费!”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我们这里从前有句民谣“尖尖包,二道平,苞谷馍馍胀死人”,说的是这里地理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低。现在民谣改了,叫“尖尖包,二道平,我们的黄瓜进了重庆城”。

    为什么能种黄瓜?多亏有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吴世松告诉我们,现在梨花沟村以种黄瓜闻名,盛夏时,每天每个组有3万斤—4万斤黄瓜运到重庆,他所在的梨花沟7组有265人,80多户,90%的人家种黄瓜。“2002年,我们这里都修好了集雨池,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种黄瓜,每斤能卖到1.2元。重庆高温40℃,黄瓜有个习性,气温高于35℃就不生长,我们这里温度正好,黄瓜长得特别好,都卖到重庆的大超市去了。这里一季的黄瓜一亩地就能收入4000多元。”

    村民们告诉记者,当地有两个月没有下过透雨了,是春旱、夏旱连伏旱。大池子的水如何用?吴世松说,每到“五一”,从早上9:00—晚上20:00,以前投资投劳建设大池子的,可以从大池子里往自己的池子里吸水,没有投资投劳的,这个时间段里,可以自己挑水。家家户户都能用这个大池子的水,真像过节一样!

    他回忆着建集雨池以前的日子:“1997年我们这里也是大旱,全靠水利局从县城给我们送水,整整送了19车水呀。2002年起,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建集雨池,开始农民积极性并不高,因为没有技术指导,池子漏水,效果不明显。后来县水利局严格技术规范,施工队由他们专门培训,还给我们发了产权证。”

    他特地跑回屋里,拿出了产权证。这份“金堂县微水治旱工程产权证书”上,明确写有工程地点、容积、受益面积、工程总投资、管护人的信息。村民们插话说:“现在建一口池子,政府补助每方水20元,以前没池子的想建,建了的还想多建,积极性特别高!”

    “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很重要,老百姓最渴望的就是水!一听今天水利局的人要来,大家都来这里候着,就希望能早点修上自己的集雨池!”小院里,村民们七嘴八舌,想建集雨池的心情很迫切。52岁的冷秀芳大妈说:“以前建池子时,自己没钱,现在人家5分地比我1亩地的收成还要多!姑娘,你们给呼吁呼吁,再多补贴一点,我们村还有3/4的人家没有池子,大家都想快点修呢!”

算算账

    梨花沟村村民种黄瓜一亩地能产1万多斤,每斤黄瓜卖1元钱左右。去年一个三口之家,干上一年除了投入,每年能在银行存下5000元—10000元。

    以前种苞谷和红苕,遇到干旱,基本就是绝收,正常年景一亩地顶多收入300元—400元。

    建一个100立方米的池子,不算投工投劳,材料费4000元左右,省里每方水补助20元,这么一算,农民只要自筹2000元,就能建起集雨池,100立方米的池子能灌溉三亩左右土地,一个家庭一般建两口池子就够用了。

现场2

    雨水集蓄治坡又治穷

    8月22日,记者赶到仁寿县文宫镇义和村。义和村地处龙泉山脉二峨山段,海拔800多米。放眼山坡,满目都是绿色的枇杷树和桃树。

    “8月19日以前,我们这里只下了340毫米的雨,与往年同期相比少了52%!昨天也下了点雨,才几十毫米,今年确实旱得凶!”文宫镇副镇长余皎说。

    义和村党支部书记徐刚才迎上来,领我们去看集雨池。池子里的水还有1/4,“碰到今年这样的50年一遇的大旱,有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我们义和村显然大不一样!我们村有1100亩土地,全种了优质水果,省领导多次到我们这里考察,村里建了120口大型水池,还建了80口水窖,以前山高的地方没水吃,现在我们这里的百姓不用再下山挑水,生产、生活用水都有了保障,看不出干旱!”

    看着村民们的小二楼,家里的彩电、冰箱、消毒柜、饮水机、摩托车,记者感慨,“你们村可真富!”老徐笑了,“我们这里的变化是天翻地覆啊。1995年以前,我们还住着茅草棚,那时以种水稻、玉米、红苕为主,每到干旱年景,就缺粮少吃,镇上就要组织送水车为我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我们这里有句话,‘有女不嫁茅林沟,茅林沟上石头有你抠’,日子苦得很哩。”

    变化发生在1995年,义和村提出了“五治工程”————治坡、治水、治路、治窝、治愚,大兴以治水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现在全村建了容积为10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的集雨池300口,打一地一窖80口,每口蓄水10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全村土地灌溉的需要。他们还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枇杷和桃树为主,成为仁寿县有名的果树专业村。村里种植了枇杷400亩,年产60万斤,产值150万元;种植桃子400亩,年产180万斤,产值180万元,还种植了其他水果100亩。这里真正成了果园。文宫镇是“中国枇杷之乡”,枇杷是优质品种“大五星”,在西博会上,“文宫枇杷”还获了水果产品银奖。

    前任老支书徐仲文说:“我们村现在富起来了,去年人均收入是5000元,我们村里家家都有手机,有摩托车,以前我们这里是有名的打工村,年轻人都外出赚钱,现在我们村的年轻人都不出去了!外村的姑娘嫁过来了,谁都想不到,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今年,我们还准备引入冬枣,进行品种改良!”

算算账

    义和村种植大户徐得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们家6口人,原来种了7亩至8亩地,种的是苞谷,一遇旱灾,基本没有收成。建了3口容积为50立方米以上的集雨池,自己投入不到1万元。

    有了集雨池以后,开始种水果,2个至3个劳动力就能种20亩至30亩地,只有最忙的时候请几个人。枇杷1亩地平均收入3000元,15亩地的收入就是4万多元。有水没水真是两重天!

 

 

    来源:经济日报2006年9月9日

作者:
SRC-54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