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旱灾重灾区南充市目前正围绕“三秋”全力展开生产自救,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努力夺取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
地处川东北的南充市,今年9个县市区418个乡镇不同程度遭受旱灾,全市260万人、31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达565万亩。
针对这场60年不遇的大旱,南充市一方面广辟地下水、抽提江河水、科学调度工程用水,千方百计保人畜饮水,同时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输出和工商业补”的工作思路,层层分解任务。全市计划种植晚秋粮食作物140万亩、秋菜160万亩,有条件的地方争取户户增种1亩晚秋作物,每户多养10只家禽,确保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的目标。
记者日前在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看到,上千亩连成一片的土地不再是前些天荒凉的模样,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地里干活,有的在间苗,有的在上肥,此前靠提水下种的萝卜已长出绿油油的苗儿。镇党委书记杨洪江告诉记者,按往年的习惯,这些地一般都要闲置两个多月,如今大家都种上了土豆等农作物,全镇人均补种秋季农作物约0.2亩。
在浸水乡,许多农民正利用前些天下的一场雨整理农田。镇里干部有的在田间指导生产,有的到外地帮农民购买小羊。这个养羊大乡计划人均多养1只羊,多养50只鸡,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9月13日 |
|
作者:钟华林 李小庆 |
SRC-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