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以来,受连续降雨影响,江苏省苏北及里下河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涝,加之淮河、沂沭泗洪水过境,防汛排涝进入了全面实战阶段。连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紧急动员,周密部署,精诚合力,奋力抗击洪涝,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超强度的集中降雨
6月21日入梅到7月5日,江苏自北向南出现四次明显降水过程,江淮地区降雨量352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1.6倍;同期淮北地区降雨量282毫米,为常年梅雨期相应雨量的1.7倍。全省有20个县(市)累计降雨量超过300毫米,有10个县(市)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其中大丰551毫米、宝应469毫米。经初步分析,降雨集中的里下河地区最大1天、3天、5天、7天面平均雨量均超过2003年,其中射阳镇、建湖、宝应等站最大1小时、最大24小时降雨量超历史纪录。由于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致使苏北里下河、白马湖地区河道水位迅速上涨,部分代表站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里下河兴化7月1日超过警戒水位,7月5日8时兴化水位2.98米,超过警戒水位0.98米,为1991年以来的第二位,仅次于2003年的3.24米;阜宁水位为2.51米,超过历史最高0.05米;盐城水位最高为2.66米,与历史最高持平。同时,受淮河、沂沭泗上中游地区暴雨影响,关闸断流16天的蚌埠闸于6月30日恢复开闸泄洪,洪泽湖、骆马湖水位明显上涨,其中洪泽湖7月5日达13.14米,超过汛限水位0.64米。由于降雨强度大,而且雨量集中,河湖水位猛涨,导致里下河、白马湖、宝应湖、总渠以北、徐州丰沛等地区雨涝严重。到记者发稿时,受灾比较严重面积达270万亩。
洪涝面前从容应对
汛情涝情,无不牵动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相继作出重要批示。7月5日,省长梁保华亲临省防指,检查指导防汛排涝和抗灾工作。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副省长黄莉新率领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防汛排涝一线,靠前指挥。省防指已派出八个工作组和技术专家组,分别由省水利厅厅领导带队,分赴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徐州等五市了解雨情、水情、工情及灾情,帮助指导地方的防汛排涝工作。
位于上海路五号的江苏水利大厦成了全省防汛排涝决策的参谋中心。这几天,这里简直成了雨量、水位、流量、物资等大量防汛排涝信息的集散地,一道道防汛排涝指令发送各地,使各项防汛排涝工作有条不紊。省防办坚持24小时调度,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实施优化调度方案的机会。省水利厅领导直接坐镇指挥,水文提前加大雨情、水情测报密度,专业抢险队伍随时待命,各类信息指挥系统畅通,充分做好应急准备。在白天,你可以看到这里工作人员忙忙碌碌;而在夜晚,仍是灯火通明。这几天,气象、水利等部门几乎每天都要会聚这里,召开“诸葛亮会”,会商分析雨水情和天气趋势,拿出针对性的实战方案。已建成的集防汛通信、计算机网络、信息采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的防汛指挥系统,实现气象水文实时监测预报,也明显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促进了防汛调度决策的科学化和手段的现代化。在这里,先进的防汛视频系统派上了大用场。7月3日晚,采用电视电话会商会,使得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对苏北及里下河地区防汛排涝的决策部署,连夜传达到市、县两级防汛指挥系统。
依赖于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和调度,今年的防汛排涝少了过去的忙乱,多了几份的镇定和从容。为争取排涝主动,省防指根据水雨情及天气变化趋势,做好河湖水位预降堪称关键一招。而一些流域性、区域性工程的联合调度运用,则大大增强了整体排涝抗灾能力。6月25日省防指就调度沿海四大港全力排水,预降里下河水位;29日起先后调度江都站、泰州引江河高港站开机排涝;为加大排涝动力,经请示国务院南办和省政府同意,又于7月1日启动刚刚建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宝应站参加里下河地区排涝;同时调度安丰、东台、富安、贲家集、大套一站、大套二站、北坍站等地区灌溉站,参与里下河区域排涝。省防指还调度淮安站、石港站全力开机抽排白马湖、宝应湖涝水。在应对洪水上,更是做到超前安排,安全行洪,留有余地。借助水情分析预报,在获取淮河上中游地区约汇集有30多亿立方米洪水进入洪泽湖时,省防指及时调度三河闸于7月3日6时开闸泄洪2000立方米每秒,7月4日又加大至6000立方米每秒。截止7月4日,已累计下泄洪水9.4亿立方米,相当于降低洪泽湖水位0.47米,保证了洪泽湖及周边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还密切关注淮河上中游来水水质,加强工程调度,避免了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根据水文部门最新水质监测,目前淮河干流盱眙段及洪泽湖三河闸上水质明显好转,已达Ⅲ类水标准。根据沂沭泗上中游会水情况及水情预报,省防指及时商请水利部沂沭泗水利管理局于7月4日15时调度嶂山闸开闸泄洪,流量逐步加大到2000立方米每秒,已累计下泄洪水1.2亿立方米。
水利基础设施显威力
在这次苏北及里下河地区防汛排涝工作中,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巨大威力。多年来,我们在兴建流域性骨干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区域治理力度,按照“上抽中滞下排”的治理规划,加强里下河地区的抽引排能力。通过对江都站的扩容改造、泰州引江河高港站的建设,加上刚刚建成的南水北调宝应站,使里下河涝水的外排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通过加大对沿海四港的清淤力度,保持了涝水下泄入海能力;03年大水后实施了一批灾后重建项目,使里下河圩区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实施的农村县乡河道疏浚和今年开始实施的村庄河塘疏浚,也都有效地改善了圩区内部的引排条件。各地还组织动员了大约109万千瓦的机电排涝设施,抢排圩区内的涝水。省防指紧急调用460台套临时机泵,增援各地排涝。
到7月5日,利用骨干水利工程抽排和自排涝水15.9亿立方米,其中里下河地区已累计抽排、自排水量14.7亿立方米,经初步分析,相当于降低地区河网水位1米左右。按目前趋势,四港日自排水量可达1.7亿立方米,江都等各泵站日抽排水量可达1.1亿立方米。水利工程在防汛排涝中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众志成城战洪涝
江都水利枢纽是里下河地区的“生命线”工程,具有灌溉、排涝、泄洪和通航等综合功能。四座抽水站5月18日开始向北送水,已累计送水11.73亿立方米。从6月30日起,四座抽水站33台机组全力投入排涝运行,日平均流量达500立方米/秒以上。为尽快降低里下河地区河网水位,减轻雨涝灾害损失,省防指决定于7月1日开启宝应站投入排涝运行。以1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这是宝应站建成后首次投入运行,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而当时宝应站正在进行设备试验,所有开关、线头都已拆除。为确保宝应站第一次正式开机零失误,接到通知后,江都管理处立即组织人力、物力,紧急恢复电气设备,并与地方供电部门联系供电事宜。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宝应站及时投入了运行,工程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机组开启后,运行值班人员认真加强巡视,努力提高运行管理质量,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宝应站开启后,使里下河地区水位不断下降,有力地保障了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赢得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位于南京市六合的省灌溉动力管理二处承担着防汛机动抢险任务,7月2日晚上,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省防汛防旱指挥部连续向该队下达了向淮安、楚州、宝应、洪泽湖农场等地紧急出机排涝的指令,接到调度命令后,该队迅速启动了紧急抗排出机预案,第一时间动员起来,半个小时内,所有工作人员到达工作岗位,管理处领导在现场亲自指挥机组装车,抗排队员们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将机库中保养如新的抽水机组及相关设备装配上车,晚11时许,满载着抗排机组的车辆,冒着大雨连夜奔赴受灾地区。仅这个防汛机动抢险队,就向淮安、楚州、宝应、洪泽湖农场等地出动100台套电动柴油抗排机组。
强降水一度使里下河地区水位迅速上涨。7月1日上午,接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开机排涝指令后,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立即启动防汛预案,,处领导坚持24小时防汛值班,督促做好水利工程及设备的巡查,保证安全运行。高港闸站管理所迅速召集各岗位人员及时到岗,开足9台机组向长江抽排涝水。针对排涝期间大量水草涌向取水口的情况,组成专门的突击小组协助维护清污机。到7月5日上午8时,高港泵站已累计抽排涝水1.14亿立方米。
6月30日至7月2日上午,江苏省宝应县遭受了暴雨的袭击,不足三天时间,共降雨344.5毫米。在一个很短的时段,下了如此多的雨水,这不仅给本身就狭窄和仍存在淤积的河道增加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而且导致了沿河两岸特别是窑河、铁桥河、三支排河等地段地面大量积水,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为迅速排除城区涝水,县城区防汛指挥部快速启动了《城区防汛应急预案》,不仅启动了北河、南园、下河、西湾、三支排河、花城、窑河、柳沟8大泵站进行昼夜排涝,还面向社会设法租用了一部分抢排泵,增加排涝动力,坚持昼夜24小时排涝。截止7月3日上午11时,各泵站和抢排泵已连续运行76小时,共排出城区内河涝水约493万立方米。为应对还有可能出现的暴雨,城区防办的领导同志坚持了24小时一线指挥防汛排涝,各防汛排涝泵站管理人员坚持吃、住在岗,全力投入紧张工作,努力确保城区不再受淹。
高邮市周巷镇地形复杂,地面平均真高只有2.6米,最低处仅1.2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6月30日强降雨后,该镇党委、政府及镇防指迅速启动抗洪抢险预案,调集各方力量,全力排涝抗灾。3个险情较轻的村每村预备4套机泵,10个地势较高的村每村筹集3000条编织袋,14个村每村成立一支不少于10人的青壮年抢险突击队,由镇防指统一调度指挥。镇防指四个分指挥部的成员全天候生活战斗在一线,分解落实责任,坚持靠前指挥,并坚持一手抓排涝抢险、一手抓生产自救。受淹企业积水到7月2日就已全部排除,没有一家因灾减产、停产,水稻受淹面积已由30000亩下降为9000亩,该镇还组织调度稻种1万斤,随时准备补种;对已经出水的秧田,快速跟上抓田管,并迅速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组,送技术到田头,对危房户人员的生产生活也进行了妥善安排,以确保庄台不淹,确保圩堤不倒,确保秧苗不死。(本报记者 盛家宝)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