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台风暴雨触动防洪软肋


2006-08-01

  ■工程标准低防洪体系不完善,一遇强降雨极易发生超标准洪水
  ■资金投入少是中小河流治理的瓶颈
  ■纳入防洪总体规划,采取非工程措施是中小河流目前的主要选择

  7月中下旬,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台风“格美”接踵而至,在给南方诸省区留下严重的灾害后烟消云散。

  在这一轮暴风雨中,各地中小河流防洪经受考验。当洪水渐渐退去,一连串灾情数字却像一个个问号,提醒人们,在重建家园的同时应当思考一下:当再一次面对大自然的考验,如何才能让一条条流经身旁的中小河流不至于再度泛滥成灾?

  “碧利斯”引发的防洪话题

  生活在耒水——这条湖南湘江支流两岸的居民,今年夏季饱受折磨。“碧利斯”游移到湖南时,将强度极大的降雨集中倾泻在了耒水的中上游。

  位于湘东南的永兴站降雨强度超过500年一遇,汝城站降雨强度接近500年一遇。耒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洪水使得郴州、衡阳境内数个县级城市及众多乡镇洪泽一片。

  中国气象局表示,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深入内陆形成的降雨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极为少见,而这也成为导致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关专家介绍说,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此大量的雨水突然袭来,在任何地方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洪涝灾害。

  但是,一个现象还是引起了人们注意,这次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和小流域。不论是湖南耒水流域、广东武江流域,还是发生超警戒洪水的广西西江数条支流,都是当地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

  早在今年国家防总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就曾强调,近年来,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存在的隐患已经成为防洪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存在的隐患不能麻痹。

  实际上,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小河流今年都频频“发难”。6月1日,国家防总在向媒体通报全国汛情时说,今年南方入汛以来,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多次发生强降雨过程,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警戒、超保证洪水。

  有关人士指出,中小河流防汛形势严峻,一遇强降雨极易发生超标准洪水。这并非危言耸听,我国中小河流目前存在的问题亟需特别关注。

  工程标准低、防洪体系不完善困扰中小河流

  中小河流防洪难。除了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外,专家指出,近年来制约中小河流洪水防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防洪标准偏低。

  经过多年大规模治理,我国大江大河堤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众多中小河流的治理却远远落后于这一形势。

  资料表明,虽然全国各地在中小河流陆续兴建了一些堤防,但大部分堤防标准仍然较低。据统计,除少量中小河流重要河段达到了10年~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外,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在10年一遇以下,甚至不设防。虽然城市段堤防防洪标准相对较高,但仍有不少中小城镇防洪标准只有3年一遇~10年一遇。

  湖南省郴州市是“碧利斯”引发的洪涝灾害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资料显示,郴州市5800余公里的河道仅有350公里设有堤防,其中防洪标准大于10年一遇的仅有60余公里。目前该市城市堤防除城区局部河段能通过50年一遇的洪水外,其他河段只能通过10年一遇~30年一遇的洪水。

  实际上,中小河流堤防标准偏低多为历史欠账。在全国27万多公里堤防中占了大部分的中小河流堤防,一般都建于上个世纪50-70年代,由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修建或灾后应急而建,多为就地取材,人工填筑。标准低、质量差,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中小河流堤防的隐患。

  国家防办长江处处长尚全民认为,中小河流缺乏统一治理规划,流域治理没有通盘考虑,也是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

  防洪治理规划编制是河流防洪的基础性工作,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包括大多数城镇和县城没有在勘测设计基础上编制防洪治理规划,不能为合理安排洪水出路、系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地方即使采取一些整治措施,也是“各自为战”或应急处理,不能形成有效的整体防洪能力。

  丁留谦形容,一个地区没有形成系统的防洪保护工程,就像军事防御工事一样有缺陷,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即便河边有一段堤防也难以有效防御。

  尚全民还介绍说,中小河流管理工作薄弱,部分城镇尤其是县级以下城镇没有专职管理机构和人员,严重制约河道的管理和防洪工程的管护,河道严重淤积,侵占河道无序采砂等现象时有发生,使中小河流防洪“难上加难”。

  资金投入少是治理瓶颈

  大量分布在乡镇和农村地区的中小河流治理,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有效治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许多关注中小河流问题的专家指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尽快提高防洪标准,应当成为“十一五”期间防洪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实,不论是防洪标准偏低,还是缺乏有效管理,其根本原因除了部分地区没有给予中小河流治理足够的重视外,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而导致投入严重不足也不容忽视。

  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尚没有列入中央的基本建设计划,基本上靠地方政府投入。而中小河流所在的区域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资金筹集困难,即便有意开展治理工作,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专家呼吁,按照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应当高度重视包括中小河流治理在内的“两小”问题,中央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非工程措施
  是目前的主要选择

  实际上,中小河流防洪战线长,标准又如此低,短期内大幅度提高防洪标准不太可能,这不仅是国力所限,值得注意的还有从干支流治水方略上看,盲目普遍提高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赵春明认为,为减少大江大河遇大洪水时干流堤防的危险性,中小河流堤防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加高。这也就是说,在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时,应该从流域、全局角度进行通盘考虑。

  而通盘考虑就意味着进行治理之前应该先制定流域防洪规划。“规划应该统筹考虑,坚持人与自然、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局部和全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尚全民说。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陆孝平在一篇论文里同样提出,中小河流治理应由有相应权属管理部门以流域为单元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按照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照顾全局的原则,下一级河流治理要服从上一级河流治理的规划,实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山丘区中小河流所在流域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洪,而山洪一直是防洪减灾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考虑到对所有中小河流进行大规模“手术”并不现实,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在防御中小河流洪水中采取非工程措施非常重要,以减少人员伤亡。

  在非工程措施中,强调预报、预警、预案非常关键。在前一阶段防御暴雨洪水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在这些方面落实得很好,收效甚大,但有一些地方也恰恰暴露出在这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对于小尺度、短历时的局地强降雨的预报,在国际上也是个难题。但正因如此,降雨的量级和区域精度不够准确,人们也就难以引起足够的警觉,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丁留谦提出,除了提高预报预警水平,还应该加强防洪预案落实,“有些预案纸上是有,但执行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

  防洪减灾所高级工程师黄金池举例说,日本民众把预案与自己的日常活动联系在了一起,民众明白自己处于什么区域,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危险来时如何躲避。实际上这就是如何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增强应对灾害自救能力的问题。

  而提前考虑,规范人类自身活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许多房子建在河道两侧地势较低的地方或者是丘陵山坡的下方,一遇大雨,山洪暴发,人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极大威胁。同时,在河道上违章搭建建筑物、弃土倒渣也使河道行洪能力衰减,往往导致小流量、高水位。

  暴雨洪水考验了中小河流的防洪,经验总是在一次次与洪水的较量中获得。但愿今日之痛,能换来明日防洪之幸。
作者:本报记者 王凯
SRC-61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