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的来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降,除金堂、新都、中江、古蔺、邻水、茂县、理县、普格、会理、会东等10个县旱情持续外,川中、川东及川南部分地区已结束高温天气,川中、川东、川南地区旱情已基本解除。入夏以来,饱受严重持续高温干旱之苦的灾区人民终于迎来了凉爽惬意的天气。9月6日中午,乘着午休的间歇,《中国水利报》驻川记者站特以“大旱之年的反思”为题,对刚刚参加完“四川省防汛抗旱自然灾害趋势会商会”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水利厅厅长彭述明进行了专访。希望籍此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对今年大旱的更深层次的反思,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和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42亿方水保抗旱
记 者:彭厅长,今年四川省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春夏旱连伏旱,请您谈谈此次旱灾的总体情况,好吗?
彭述明:这是建国五十多年来我省遭受的一次最严重的特大干旱,也是我在水利部门工作几十年来遇到的最紧张、任务最重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此次干旱时间之长、气温之高、范围之大、危害之重,历史罕见。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更是令人痛心、影响深远。截至8月底,全省共有21个市、州139县(市、区)受旱,全省作物受旱面积4420.23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4.5亿元,716.55万人、883.71万头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全省水利工程蓄水41.55亿立方米,占汛末蓄水计划的52%,较去年同期减少29.11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减少19.14亿立方米。
记 者:据了解,此次特大干旱造成的灾情虽然惨重,但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巨大胜利。作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和水利厅长,您对此有何感受与感想?您认为水利部门、水利人和水利工程在抗灾救灾中发挥出了什么样的作用?
彭述明 :抗旱救灾,水利首当其冲。此次特大旱灾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及时召开全省抗旱救灾紧急会议,动员全省人民奋起抗灾自救,大打总体战,水利厅和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我和班子成员多次率领工作组深入南充、遂宁、泸州、达县、资阳、内江、自贡等重灾区第一线,主动协助抗旱救灾工作,在用水调度、抗旱服务等方面全力以赴,为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缓解灾情、确保旱区群众人心稳定、社会稳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出了水利部门和水利人在抗击特大干旱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这次特大旱灾,我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水利工程在抵御特大干旱时的重要支撑作用。下面是我在此次抗旱救灾工作中收集到的一组数据。
在此次特大旱灾中,四川省水利工程共提供抗旱水量42亿立方米,保证了32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3400多万亩大春作物的灌溉用水;其中:都江堰、玉溪河、长葫、升钟、武引、通济堰6个大型灌区,提供抗旱水量22亿立方米,灌区内近2000万城乡人民没有发生饮水困难,815万亩水稻、417万亩旱地大春作物全面增产、保产,工业用水有保障,可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西充县灌区效益分析显示:全县20万亩水稻中,在升钟水库灌区的有12万亩,平均亩产520公斤。非灌区有8万亩,40%绝收,平均亩产只有280公斤。
据统计,该省累计建成各类农村人饮工程约58万处,日供水能力433万立方米。在今年特大干旱情况下,仍有约6200处集中供水工程和约42万处分散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了445万户、200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
仪陇县历时两年,建设了1.96万处人饮解困工程,全县26万原来饮水困难的群众在今年近90天大旱中从容面对;
四川省各类抗旱服务组织共出动抗旱设备约67万台/套,提水9.4亿立方米,抗旱浇地1092万亩,抗旱打井7840口,解决了约223万人、229万头牲畜因灾饮水困难的问题;
……
从这几组简单的数据不难证明,水利是治旱之本,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历届省委、省政府把治水与兴蜀紧密联系,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多次掀起全省水利建设热潮,建成了一大批蓄、引、提工程和大量小微水利工程设施,为形成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在抗御这场特大干旱的斗争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大问题制约水利发展
记 者:反思这次特大干旱,您认为目前有哪些主要问题制约着我省水利的发展?
彭述明 :通过这次特大干旱,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了我省水利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本着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出发,从保障旱区广大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出发的原则,经过重新审视、思考全省的水利发展和水利建设与管理,我认为,在我省当前的水利发展中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性、季节性、水质性缺水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在人们的认识中,四川是千河之省,是不缺水的,但这场特大干旱却凸现了我省资源性、季节性、水质性缺水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看,川西北地区和盆周山区是水资源的富集区,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3%;而全省人口的74%、耕地的72%和国民生产总值的85%集中在盆地腹部地区,人均水资源仅900立方米,属缺水区;尤为突出的是,川中丘陵区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只有300至6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区。同时,在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上,汛期5至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70%左右,大多数以洪水形式流失。这种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全省人口分布、工农业生产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构成了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缺水问题将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水环境恶化、水的可利用量减少,相当部分地区发生了水质性缺水问题,更加加剧了缺水矛盾。缺水已成为我省的基本省情。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旱区群众饮水难、用水难的矛盾十分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方,风调雨顺大增产,一遇干旱垮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水利保障的地方,不仅农村的用水问题突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受到干旱的严重冲击。南充市在总结抗旱经验时认为,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无工程不抗旱。这些情况充分反映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确滞后。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全省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各兄弟省市,远低于国际公认的30%的合理利用程度。第二是骨干工程少,调控能力差。目前,我省大中型水库只有110座,占已成水库的1.6%;水库总库容10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4%,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耕地有效灌面375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586万亩,分别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5%和38%,人均有效灌面0.4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是已成工程大多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已成工程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限于技术经济条件,普遍存在标准偏低、病害严重、配套不全等问题。第四是水的利用效率低。由于投资不足,导致渠道防渗差、管理问题突出,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5的有效利用率。
三是水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十分突出。在抗旱救灾工作中,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年的特大干旱缺的不仅仅是水,还有一些多年来一直困扰水利发展的问题。突出的有,“重建轻管,重用轻护”的问题。建工程国家有补助,管工程难筹钱。这一普遍现象造成众多渠道跑、冒、滴、漏,许多塘堰淤积严重,蓄水池无人管而干涸损坏,饮水水源污染,工程年久失修,供水效率极差。形成了“风调雨顺忘了水利,一遇灾害想到水利,特大灾害突击投入水利”的怪圈。“等、靠、要”的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等国家拿钱、靠外援支持、要财政补助的现象相当突出,缺乏适应水利发展需求的投入机制。水利投资在一些地方成为政府单一投资,大大限制了水利事业的发展。“福利水”的问题。雨是天上下的,工程是大家建的,水是福利水,这种观念在旱区群众中相当普遍。这些问题深刻反映了现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弊端。尤其是农村水利建、管、用脱节,大量水利工程设施有人用,无人管,造成水利资产闲置或流失,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这种状况更使不少地方在遭遇今年这样的特大干旱时,灾情加剧,损失加大。
四项措施提速兴水之路
记 者:大旱之后要反思,反思之后要大干。针对上述问题,您认为四川在治旱方面今后主要应干什么?如何干?
彭述明:实践证明,治水兴水、大干特干水利建设才是我们治旱治灾的根本出路。根据省政府年初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要集中力量构建“水利四大安全体系”,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结合今年特大干旱暴露出来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关键要落实四项措施。
措施一:立足当前,认真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在这次抗旱救灾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水利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兴水治旱,必须以人为本,在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一是介于全省目前仍有14923个旱山村和1464万亩耕地严重缺水,必须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以挖池、修窖、建塘、凿井为重点的旱区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增强蓄水抗旱能力。二是要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省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144.57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46.7%。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力争中央支持我省解决800至100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优先安排旱区集中供水项目,抓好农村集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用水条件。
措施二:加速建设完善“五横四纵”为骨干工程的调水补水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盆地腹部的缺水问题。“五横”即岷江、沱江、涪江区域的五个大型西水东调工程——都江堰供水区(含毗河供水区)、玉溪河供水区、长征渠供水区、向家坝水库供水区、引大(渡河)济岷(江)工程;“四纵”即涪江、嘉陵江、渠江区域的四个大型北水南补工程——武都水库供水区、升钟水库供水区、亭子口水库供水区、罐子坝水库供水区。预计再经过三个“五年规划”,上述骨干工程即可全部建成,届时全省蓄引提水能力将从 2000年的2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420亿立方米;其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也将由9%提高到16%;全省有效灌面也将从目前的3750万亩增加到635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也将从55%提高到90%;人均有效灌面也将从0.44亩提高到0.69亩,从而极大地推动全省水利事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洪水控制能力,基本满足盆地腹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目前,除已建成的部分工程外,我省初步列入全国水利“十一五”规划的投资已达208亿元。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积极储备一批”的要求,我们将尽快建成紫坪铺、武都水库、大桥灌区一期3个大型工程和中江黄鹿水库等16个中型水库建设,使其早日发挥供水效益。同时,我们还将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积极开展升钟二期、武引灌区二期、毗河灌区3个大型工程和中型打捆项目“兴蜀工程”及“十一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的4个重点项目——亭子口水利枢纽、汉源永定桥水库、通江二郎庙水库、自贡小井沟水库的前期工作。
措施三:积极争取中央投资,优化整合省上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狠抓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我省已成灌区近50万处,设计灌面4716万亩;有效灌面3750万亩,只占设计灌面的80%,尚差966万亩未配套,导致留在水库里的21亿立方水用不出去。这966万亩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完全配套需投资80亿元,其中,干、支、斗渠建设需投资60亿元。但据测算,已成灌区配套建设全部完成后,将增加供水能力20多亿方,增加灌溉面积965万亩,年增产粮食和经济作物320万吨,年增加收入15亿元,可为农民人均年增收20元。同时,为了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我厅还把已成灌区配套建设作为“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正积极组织编制全省已成灌区续建配套规划,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完成已成灌区的配套建设任务。
措施四,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变福利水为商品水。这场特大干旱暴露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问题十分突出,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当前,要突出抓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加快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的步伐,把水真正推向市场,实现“以水养水”,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用水、管水、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造福于民。大中型灌区和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要按照水利部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有效地推进,力争年内大见成效,明年基本改完。
政府支持保障发展之根
记 者:四川是一个水利大省,治水兴水任重道远。面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您将如何寻求政府的最大支持,保障您的兴水之路呢?
彭述明:兴水治旱,是水利工作的重点。水利建设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水利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只有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国家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水利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争取加大中央和省级水利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水利建设与管理,克服困难,加倍努力,千方百计确保四川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水利支撑。
来源:四川水利网 200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