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阜新又逢历史罕见的特大伏旱,全市农田仅绝收面积就达1/3,损失惨重为近年来所罕见。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阜新人不但没有被这场特大旱灾击垮,痛定思痛后反兴“是祸亦是福”的塞翁之叹。他们说,这一回大旱,算是彻底把阜新旱明白了,眼下除了全力抗灾自救,秋后和明年初的任务就是彻底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明白,让阜新农民今后不再受老天爷的气。
借旱灾的教训,反过来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是这场旱灾进行时阜新农村工作思路上的一大创新。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说,阜新十年九年半旱是早经认识的必然。如此已旱了千百年,建国也有50多年了,再不彻底改变雨养农业的格局,新农村建设在阜新就根本无从谈起。既然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那就让我们借这次旱灾把产业结构的调整彻底做到位。
副市长这么说,全市8月14日紧急召开的抗旱动员大会同样这么说。谁都没想到,在如此火烧火燎的当口上,这次会议除了安排抗灾以及自救,更多的篇幅,竟全是秋后如何安排结构调整。人们说,这会开得明白,会后一个月来阜新农民干得更明白。
“天越旱越不抗旱,地越多越要把地种精”
除了把地种精,地越多越要少种粮,说这话的人,是阜新市农业部门专家级的官员。当然,这话是相对的。
想想也是,天那么旱,水源又极为有限,当抗旱的成本已远远大于可预期的收成时,抗旱种大田显得格外无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县,人均土地面积多。但地再多,年年投入却鲜有产出也是白费力气。那么如何把地种精,把好地种好,让那些贫瘠薄田发挥它们应有的功用?这样的聪明农民,其实在阜新并不在少数。
8月正值大旱时,记者跑了几个乡看灾情,眼见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真实场面。光靠广种薄收的农家,眼睁睁看着二三十亩大田干枯焦死眼中冒火,却因水源不济而无法施救。相反的,几户仅靠亩八分水浇地御灾的农户,却是任凭晴空万里,我自闲庭信步。
阜新县的农家女单海英怎么也没想到,今年她在地里种下的“金元宝”元葱,亩产达到7500公斤,两亩地让她赚了1.5万元。缘何,没盲目种地,选种了出口韩国的元葱新品种,保证了水肥,跟上了管理,踩上了市场节拍。收获时,看得那些光种粮的乡亲又急又羡。在这儿头一年搞试验的“山河”公司见此,准备明年成立元葱种植协会,联合农户把元葱产业做大。
还有更说明问题的。在玉米等大田作物严重减产时,阜新县八家子乡今年与上海新成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国际优秀新品种西蓝花,大旱之年千亩西蓝花获大丰收,参与种植的农户家家收入不菲。据介绍,尽管这1000亩中的第一批300亩是在6月冒着高温风险种的,却仍然长得挺好,比其他地方的早成熟20天,抢了先机。之所以没旱着,是因为全是保灌保收的水浇地,再加上动用了先进的喷灌设备,保证了西蓝花生长期的用水需要。
两个例子让农民看明白了:就算是种地,也要多发展水浇地重点田。阜新的计划是,一两年内全市至少要达到人均一亩水浇地。
避灾农业的启示:“七分棚胜过20亩田”
也是面对大旱,记者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八里堡村,见到张大嫂时,一时真惊异于她面对满目枯黄的庄稼却满不在乎的神态:“大田是旱了点儿。可我家不怕,就算全绝收了,咱还有一栋七分地的暖棚,比那20多亩田来钱多。”
村主任说,全村像她家一样的户不在少数,因为这里早已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大田里的收入不看得那么重。八里堡村过去光靠种植业过日子时,风调雨顺时啥都好说,一遇灾年就惨。那时这里是典型的贫困村。从2003年开始,他们就早早下手搞结构调整,冷、暖棚香瓜快速发展,到去年就达到了150多户,靠这一项,人均增收1400元。所以,无论多旱,村民们心都踏实!
理明了,不用动员,就都会干了。如今在阜新,一股前所未有的建大棚热正席卷各乡镇。这叫避灾农业,也叫设施农业。在9月4日阜新县召开的蔬菜保护地建设现场会上,记者看到,十家子镇双岭子村一下子连起300亩暖棚。仅今年秋季,阜新县计划再新建日光温室4000亩、冷棚2000亩,10月20日前可以全部竣工。
因地制宜 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阜新人又把目光盯向了多达108万亩的优良天然草场,说要做大做强畜牧业,让阜新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基地,要下大力气发展畜牧业,让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占据半壁江山。
单一的产业结构,大旱之年让农民吃尽了苦头。如今则是思路一变天地宽。林下养鹅,打造北方最大的白鹅基地;发展肉驴,做大做强全国闻名的“关山驴”产业;大江、双汇的生猪,辉山和伊利的奶牛,项目快速崛起且声名远播。农民忙种草,忙青贮,忙着建畜牧专业小区……8月份后,天越是旱,这里的畜牧业生产越快步升温。
除了这些,林业经济、林下经济也都势头良好,农村第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工作齐头并进,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渐挺渐扬。旱了几十年,这一回,阜新农民真旱明白了。
来源:辽宁水利信息网 2006年9月14日 |
|
作者: |
SRC-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