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雨水集蓄利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006-09-28

  9月8日以来,经济日报就“莫让雨水空流走”这一主题,以头版系列报道与系列专题版联动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报道。

  8月中下旬,经济日报派出8组记者,对四川、广西、甘肃、山西、宁夏、安徽、北京和广东深圳市进行了现场采访与调研。记者在大旱中的四川部分山区看到,农家因建了集雨池而保得满山果树绿、让蔬菜卖了好价钱;在年降雨只有200多毫米的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等地,一口口小旱井让记者眼界大开———原来集雨用雨是这么简单,却又对老百姓如此重要,集起的是生命之水;在广西的旱山区和安徽的江淮分水岭地区,记者发现,集雨用雨是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前提;在多煤缺水的山西,农村集雨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还因不与工业争水而支持着煤炭等生产行业的用水;在城市集雨用雨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国城镇集雨前列,屋顶、操场、路面广集雨,一年集起的200万立方米雨水相当于整个昆明湖的容量;广东省深圳市着眼未来发展,做了全面而科学的集雨用雨规划,并开始了行动。

    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在给本报的信中说,“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作为‘治水兴蜀’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各地按照‘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治水思路,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旱山区群众就地拦蓄雨水开展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解决生产用水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提高我省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真正体现了‘小工程大规模,小水利大产业,小投资大效益’。通过多年的努力,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已逐渐深入人心,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甘肃的农村集雨,“十五”期间已解决了540.4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该省始终把饮水安全作为集雨用雨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副省长陆武成说,“‘十一五’期间,甘肃将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十五’取得人饮解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根据地形地貌条件,科学规划,适度规模,通过提水、引水、调水、打井等措施,建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全面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省副省长梁滨介绍了三晋大地“小水富民”的投资经验————“我们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以及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的原则,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制订资金筹措计划。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确保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也介绍说,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集雨用雨工程“一是帮助岭区群众初步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二是饮水条件得到改善,减少了各类疾病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三是用水条件得到改善,为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四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莫让雨水空流走”系列报道刊发后,报社编辑部陆续收到热心读者的电话和信函。69岁的河南周口地区退休干部李太然在给编辑部的信中说,“贵报‘莫让雨水空流走’的连续报道,我仔细地读了两遍。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偏远山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采取塘、池、井、囤、柜、窖等多种形式,把天降的雨水变成了生存之水、发展之水、致富之水。他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并使我坚信我们这个缺水之国有改善缺水的希望和办法。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如果在长江以北缺水地区推广的话,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在全国400多个缺水城市,更需要‘集雨’行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干部张作理则说,“作为干旱地区的一名基层干部,看了贵报9月以来连续刊登的《莫让雨水空流走》系列报道,感到很‘解渴’”。他就“宁夏篇”谈了几点很有见地的看法,如搞集雨各地可以“齐步走”,但经费支付方面不能“一刀切”等。他认为,集雨蓄水是经济均衡发展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记者还专访了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和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请他们分别从财政投资、城市集雨用雨的规划与引导、农村雨水利用趋势等方面,为关心雨水集蓄利用问题的读者解疑释惑。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指出,“针对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下滑的问题,中央财政及时调整了支持政策。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亿元。目前,已下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控制指标62.7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为36亿元),主要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预计可将3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同时,从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安排20亿元,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确保优质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支持力度。2006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由2005年的3亿元增加到6亿元,并将中西部地区的中央补助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至30%。今后,还将根据财力可能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切实改变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不利局面。”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形象地说,“为了生存,沙漠里的树尚且知道把自己长成个集雨瓶的形状,我们人类呢,应该向水瓶树好好学习嘛!它受生命本能驱使而集蓄利用雨水,面对缺水现实的人类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应当做得比树更好嘛!”建设部近几年一直在倡导建筑和小区集雨用雨,还制订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草案,不久这个技术规范将正式出台。为什么要制订这个规范?仇保兴说,“比较起来,如果说农村集雨主要为用水,那么城市的集雨则作用更多。集雨用雨,除了增加城市水源,还能防洪从而保障城市健康运行,能调节空气质量,能改善生态环境,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往往不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国家缺水的现实,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引导城市在建设与改造中,全过程地把集雨用雨贯穿进去。从规划入手,以政策法规作保障,与其他节水措施相配合,才能把集雨用雨意识变成城市的行动。”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说,“据统计,全国小型灌区的渠道完好率和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平均不到50%,最低的只有20%。由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级提留,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更为艰难,加剧了工程功能衰退。以雨水集蓄利用为主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也数量严重不足,标准偏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更为滞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改变。”如何改变?他强调“一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二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三要切实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四要加强政策研究。”

    作为这次系列报道的组成部分,本报派驻国外的记者也发回了美国、德国、新加坡、印度等国雨水集蓄利用的经验和做法。

    莫让雨水空流走!读者的关心和各级领导的关注都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科学集雨与利用雨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相信并期待,留住雨水会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9月28日

作者:隋明梅 李力 王晋
SRC-102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