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中华龙乡”,是座年轻却拥有厚重历史渊源的城市。濮阳地处河南最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俗称豆腐腰河段。据史料记载,仅1855年至1946年的91年间,濮阳河段就发生较大80余次,决口达108处,号称“三年两决口,十年一改道”。
据同行的官员介绍,濮阳河段上宽下窄,下游是艾山卡口,泄洪不畅,洪水滞留时间长,水位表现高。这条河段的“二级悬河”表现最为突出,河道过流能力最低,滩区全部是低滩,小水极易形成大灾。加上黄河大堤堤身单薄,险点隐患多,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濮阳河段的“二级悬河”表现最为突出,2002年黄河第一次调水调沙期间,濮阳县习城乡万寨村附近的生产堤在大河流量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时就发生决口并漫滩,给滩区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经过三次调水调沙后,黄河下游河道普遍得到冲刷,过流能力明显增大。
人民治黄60年来,濮阳市开展了大规模整治河道、修堤整险、放淤固堤、绿化堤防、治理“二级悬河”等治黄工作,并在滩区、滞洪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安全设施建设,使濮阳市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日趋完善。展望未来,濮阳河务局正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力构建和谐濮阳治黄事业的新局面。
60年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实现了濮阳黄河六十年岁岁安澜。

堤河碧波荡漾

治理后庄稼长势喜人
在濮阳,记者团一行还将奔赴台前、范县,去寻访当年参与帮助刘邓大军渡江的知情者,以及治理河南黄河的老船工,听他们诉说当年的往事。作为河南黄河治理变迁的功臣们,他们的经历与看法最具有说服力,记者期待着……(陈锐)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