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濮阳黄河老工人吴清涛,得知纪念人民治黄60年河南黄河行宣传报道组将对其采访的消息后,早早来到了濮阳黄河水上抢险队。与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同事82岁的张如训和74岁的王传信以及前抢险队长游海印。
面对长髯飘飘的吴老,濮阳河务局副局长王云宇动情地说,三位治黄老人都有着同吴老“胡子”般地治黄故事。在我们肃然起敬的目光中,四位老人,回忆起当年护送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峥嵘岁月,近三十年“撑篙拉纤背石头”的治黄付出,缓缓抖落出一连串的治黄故事,让我们感知的是一道道黄河脊梁。

吴清涛(左)和张如训(右)老人在交谈
故事之一:枪林弹雨等闲度
6月,解放战争已进行整整一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决定,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大别山区,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然而刚刚回归故道的黄河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道屏障。为准备大军渡河,冀鲁豫行署3月份即命令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做好防洪工作的同时,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负责造船和组建训练水兵。34岁的吴清涛凭着熟稔的驾船技术,成为2800余名黄河水兵中的一员。
吴清涛清楚地记得,1947年6月30日夜,随着刘邓大军渡河战斗的打响,吴清涛和其他水兵战友们一道,将渡河木船从黄河滩边树林里面推入黄河,近百名解放军战士坐进船舱后,撑篙划桨,冒着湍急的河水,伴随着国民党飞机刺耳的呼啸声和嗒嗒嗒机枪的扫射声,紧急向黄河南岸挺进。当时,伴随枪林弹雨的他只有一个念头,船就是阵地,人在阵地在,只要活着,就要把解放军安全运送到对岸。那一夜,他往返六次护送刘邓大军,胜利完成了大军渡江任务。
老人说,我现在已经老了,对于刘邓大军渡河的历史还时时想起。没想到,我还能活到现在,而且身体还好,还不时到黄河大堤上走走看看,现在黄河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
故事之二:撑篙拉纤背石头
张如训介绍说,他也参加了刘邓大军渡河工作,与吴老不同的是,作为村里的支部书记,他主要负责大军渡河的后勤保障工作。1950年他与吴清涛以及400多名黄河水兵一道转入平原省石料运输处参加新中国人民治黄工作,20多年的经历可以用“撑篙拉纤背石头”来概括。
解放后,为有效抵御黄河洪水,当时河南黄河两岸堤防修建的柳埽急需改建为石头坝垛,他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是从郑州巩义等地用木制帆船向下游转运石头。从山上开采的石头,重达四五十公斤,他们用脊背一块块沿着翘板装入木船,用船篙将一船船石头运送到河南黄河两岸坝垛后,再用脊背将船上的石头一块块背到坝垛上面。船向上游走,靠的是拉纤,走的是泥水路,伏下的是身板,用手扒、用脚蹬,每行一步都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背了25年,每个黄河航运工人背的石头都能堆成一座小山。
他说,现在老了,背不动石头了,但单位的发展我还很关心。
故事之三:以船为家和一包裹荣誉
1955年参加河南黄河航运的王传信,曾经念过几年私塾,成了航运队里的“秀才”,因为常写材料,对单位历史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印象颇深。
航运队的人没有固定的家,哪里工程需要就到哪里去。从濮阳北坝头、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再郑州花园口,直到1975年才在花园口设立了总部,而后形成了郑州、安阳、开封三个航运队以及郑州造船厂三队一厂的格局,后来郑州和开封的航运队又进行了合并,1988年安阳的航运队成了濮阳的黄河抢险队,延续至今。
航运队除了筑堤修坝,每逢黄河洪水,他们还担负起转移河南黄河滩区群众的重任,无论洪水滔滔、风雨交加,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只要接到任务,就立即启程。每次黄河大洪水过后,政府和被救群众送来的锦旗都能收集一包裹。
王传信说,如今到黄河滩区走走,老百姓提起咱航运队还是后来的抢险队,都感到特别亲。
故事之四:黄河人背上的茧疙瘩
60多岁的原濮阳黄河抢险队队长游海印说,参加黄河航运的老同志的跨上都有两块老茧疙瘩,这两块茧疙瘩,都是咱黄河航运工人长年背石头的烙印。他们年轻时生龙活虎,现如今腰腿、胳膊到处都是伤症。河南黄河航运队内原来参加过渡河的400多名黄河水兵,健在的也只有10位老人了。目前单位的经济效益不是太宽裕,老人们从来没有给单位领导提出过的要求。他们只是说,与过去比,我们很知足了。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治黄人,他们牢记毛主席的嘱托,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挺起的是黄河人的铮铮傲骨,永远压不垮的是治黄人的脊梁!(祖士保)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