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沁河堤是个什么样子?用沁阳河务局离休老干部韩铭的话说:“过去的沁河堤实际上就是一道土疙梁。”
据韩铭回忆,1953年他调到沁阳工作时,沁河大堤还没有加高培厚,那时走在沁河堤上如果有两辆毛驴车相向而遇的话,是很难顺利错车的,必须把两辆靠外侧的车轮子放到堤坡上才能通过。这样的堤顶也不过1米多宽吧,而大堤的高度也是1米多!多数堤防都是老百姓自发修筑的挡水的“土疙梁”,称为“民堤”和“民埝”。而现在沁河右岸水南关堤段的大堤已经是5米多高了。因此,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过去的沁河会决溢不断灾害仍频!
1949年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队伍开到沁河两岸,沁河防汛和工程建设与管理才有了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队伍。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复堤,几乎动员了沿河乡镇的全部精壮劳力,施工指挥部就在施工一线,县长亲自坐阵指挥。那时候运土的工具就是箩筐、小推车、毛驴车、马车,夯实的工具就是石硪、石夯。那时候完全是男女老少齐动员,团结起来力量大,那种人民战争似的劳动场面,处处争先恐后,处处激情燃烧。正是由于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沁河治理,1982年沁河发生了4280立方米每秒超设防标准的特大洪水,沁阳辖区除上游南岸西庄堤段靠打子堤防御外,其余堤线全部出水,5天5夜的滔滔洪流,有惊无险,安然下泄。当地群众说,这样的洪水如果发生在复堤之前,水位高度超过大堤高度2倍以上,全线漫溢必定无疑!(彭立新)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