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元氏县节水型社会试点采访

田头用于灌溉的深水井
本站5月26日讯 (记者 李坤) 河北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地下水为主。近年来,为维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河北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近50亿立方米,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2004年,河北省选择邯郸市成安县为浅层地下水试点,衡水市桃城区为深层地下水试点,石家庄市元氏县为井渠结合试点,开展了地下水类型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采取强化计量、明晰水权、节水激励、水量交易等措施,实现了节水与用水户利益挂钩,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河北省结合实际,提出的“用水双控、计量到户、节奖超罚、协会自治、市场激励、群众参与”的自主节水管理模式,为地下水类型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由于现行节水主要依靠工程建设和行政推动,缺乏自主节水激励机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节水与用水户利益没有直接挂钩,结果是政府有投入就有节水,没投入就没有节水,用水户自主自愿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工程运行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依然严重。为此,河北省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提出了要突出创新节水机制,从过度依赖工程节水转变为制度激励与工程建设相结合,从单纯依靠行政推动转变为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始终把实现“两个转变”作为试点建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通过安装计量设施,计量到户;明晰水权指标,实行定额管理;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实行节奖超罚;建立水权水市场制度“四步走”的做法,使用水户能够从节水中受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试点区节水成效显著,工业节水10%~20%,农业节水20%~30%,农村生活节水达到40%~50%,区域产业与用水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
来源:中国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