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水,世纪之忧 |
|
2006-06-15
|
工人日报记者 陶映荃
5月21日下午3点刚从三峡大坝建设工地回京,5点领导就打电话让我参加22日“节水中国行”的报道,这一周所见所闻都是与水有关联的事,一路心情沉重。
去三峡时带了四位新闻系实习生,他们都是北方人,从没去过南方,进入湖北地界,看到水清山绿,一路兴奋地赞叹:南方真好,处处有水!一位甘肃同学说,家乡两年不落一滴雨,许多家庭颗粒无收,不得不全村迁徙。田野里一片片荷花令他惊讶,问:“这里为什么种植观赏性植物?”他不知这是水域地区的经济作物,来北京之前,他最远到过兰州,从不知莲藕能吃。
我的“节水中国行”采访可称逆水而上,第一站北京之行,先了解下水的去处。温榆河——这条唯一发源于北京的内河,上溯可至汉代漕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如今已沦为跨昌平、通州等四区、长达47公里的污水沟,看到有关部门正全力治污,高兴!但离2008年仅短短的两年时间,这条河现在的治污进度和力度又让人不禁担忧!
海河枯竭,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人民正用他们的精明仔细节省每一滴水。天津自开阜以来就缺淡水,一百多年以来水就是金贵的资源,节水意识已深入骨髓,对水资源管理的细节落实也已深入到政府管理层面。目前,我国有一百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天津的做法当称翘楚。
河北缺水,人们记得最清楚的是有“华北之肾”称号的白洋淀近年不断出现的干淀、死鱼的惊人照片曝光。亲自到了白洋淀,看到游船荡漾曲水之上,水鸟鸣唱,芦苇草长,又生出些许安慰,但白洋淀水是从千里之外的河流引入,引水费用也从每立方米0.02元涨到每立方米0.9元,金子价呀!
农业大省河北有着产粮重任,由于地表缺水,正是小麦灌浆时节,亟需水。河北省下游水源被截、又得不到上游充足的补给,不得已超额开采地下水,用于工业建设、灌溉乃至人居生活。看着心痛!地下水是祖宗留给后人的救命水,只能救急,不能长用,我们正在快速消耗后代的资源,眼前的收成带来的将是巨亏,寅吃卯粮,心惊肉跳!
雨水一路陪伴,在邯郸看到宾馆排水管道送出的一年积污逐渐变清,想到在极度缺水山区,人们一生只洗两三次澡,饮用不安全的水导致的癌症等绝症使许多生命饱受痛苦。
在山东滨洲,自来水已经通到村口,接入每家每户,让农民兄弟也能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造福于民的大恩呀!大恩大德即指引水、办学、治病救人,从大禹治水始,人民从不忘记那些为民造福的人树碑立传。
用水的权利,如同出生、教育与卫生权一样,是人的天赋权利。对有限的水资源能否公平分配,是一个严肃的足以引起社会稳定的问题。节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乐观最积极的缓解现状的手段。水是生命之源,有限的水源正在萎缩,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
|
作者:陶映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