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VBScript%> <% dim last,y,m,d,m1,d1 y=year(date) m=month(date) d=day(date) m1="-"+right("0" + cstr(m),2) d1="-"+right("0" + cstr(d),2) last = y&m1&d1 %> 聚焦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礼赞:雄踞正阳守安澜

2006-11-01

2389SL1-2副本.jpg

  淮河上的“三峡”,淮河上的“小浪底”,一座治淮丰碑……自临淮岗工程2001年12月开工建设之日起,各种赞誉之词便屡见报端。
  近5年来,随着临淮岗工程建设实施的逐步深入,对临淮岗工程的认识也日益清晰和准确。业内人士已将临淮岗工程概括总结为淮河治理的标志性工程、防洪保安的关键性工程和治淮工程建设的示范性工程,这是临淮岗工程的三大亮点。哪怕是初到临淮岗的人,只要读过《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纪念碑志》之后,便会对这条横锁淮河的钢铁巨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临淮岗工程建设实践中显现出来的这三大亮点,既符合历史唯物史观,又比较准确地表述了临淮岗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临淮岗工程的建设,结束了淮河中游没有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她以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淮河治理的重要标志

  淮河,是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且素来桀骜不驯。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夺淮,造成淮河入海口被淤废。加之淮河中游地势平缓,降水十分集中的雨季一旦来临,洪水往往汇集成灾。
  治理淮河水患,直接关系到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流域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毛泽东留下的嘱托,也是几代治淮人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
  临淮岗工程的建设经历了上马、停建和再上马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于1958年开始兴建,尽管1962年停建之后搁浅40年之久,但党中央、国务院从未停止过对她的关注。从1969年到1985年,国务院历次治淮规划小组会议和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兴建的必要性,并将其规划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19项重点骨干治淮工程之一,临淮岗工程再次拉开研究建设序幕,世纪之梦终于可以圆了。
  临淮岗工程的建设对治淮总体布局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经过50多年的治理,尽管淮河流域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淮河中游一直没有控制性工程,每到汛期,大量洪水仍要通过河道下泄,正阳关以下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仍不足50年一遇,淮河洪涝灾害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淮北大堤保护区和淮南、蚌埠圈堤保护区地广人多,除淮南、蚌埠等重要工业城市之外,潘集、谢桥和新集等特大型煤矿和平圩电厂,以及京沪、阜合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和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也纵贯其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些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淮河中游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保障流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认为,临淮岗工程的上马,使淮河的防洪体系得以完善,同时也正式确定了淮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治理的布局,为下一步治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淮岗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淮河中游一直没有控制性工程的历史从此得以改写。
  临淮岗作为治淮标志性工程名副其实。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是50多年来治淮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对提高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水平具有关键作用

  据史志记载,淮河流域“每遇洪水,常不见州郡,舟行于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见饿殍遍野,庶几难书。”“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便是昔日沿淮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真实写照。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控制淮河干流中游洪水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必将改写淮河流域饱受洪涝灾害的历史。
  据水利专家介绍,淮河中游的正阳关,既是淮河洪水的汇集点,又是中游防洪的控制点,由于山丘区水库均位于淮河支流上游,对淮干中游洪水削峰能力有限,尽管中游蓄洪区削峰作用较强,但淮干洪水来临前,常有大量内水提前占用部分库容,使削峰作用大打折扣,当上游发生大洪水时,大量洪水仍会长驱直下,直接威胁淮北平原和沿淮城市安全。
  临淮岗位于“七十二水汇正阳”的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处,上游的淮河两岸,地形为两岗夹一洼,可滞蓄大量洪水,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坝址。临淮岗洪水控制性工程扼守着上游来水的“咽喉”之道,几乎控制了淮干正阳关以上的全部洪水。工程建成后,可以滞蓄近86亿立方米的洪水。临淮岗工程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淮干洪水长驱直下,威胁淮北地区和沿淮城市、工矿企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被动局面。
  钱敏说,从防洪措施上来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中游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下河道防洪标准从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的关键性工程,它的建设是确保淮河百年安澜的重要手段。
  不仅如此,将来临淮岗工程的运行实践,还将为重塑人水关系,给洪水以出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经验,大大拓宽了治淮工作的视野。

  在“建设淮河干流上的现代化精品水利工程”目标激励下,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将临淮岗建成治淮工程建设的示范性工程

  艰苦卓绝的5年过去了,在即将举行建成仪式的庄严时刻,工程建设中的每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历历在目——200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01年水利部批复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12月2日举行开工奠基盛典;2003年11月23日提前一年实施淮河截流;2006年6月30日提前一年进行主体工程竣工验收……每一个进展,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一次成功,都折射着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
  在工程建设管理实践中,颇具特色的创新,就是针对临淮岗工程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管理难度大的实际而创建的“临淮岗模式”,即根据各单项工程的不同特点,在一个法人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管理各单项工程。淮委临淮岗建管局直接组织实施主坝、副坝、49孔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等工程建设;安徽省临淮岗工程建管局作为项目法人派出机构,负责引河有关的主体工程建设管理。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由安徽省临淮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而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则由河南、安徽两省水利厅与项目法人签订包干合同并分别组织实施。实践证明,“临淮岗模式”是新时期治淮的行之有效的一种创新,对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没有科技的创新,一些关键性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临淮岗工程不仅引进了一流的技术和设备,还应用了多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钱敏如是说。
  科技创新是临淮岗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撑。工程上马之际,淮委就将“建设淮河干流上的现代化精品水利工程”作为奋斗目标。在历时5年的建设过程中,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了临淮岗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为治淮工程增添了许多新的亮点。在多项获奖的研究成果中,“老闸加固改造工程外包薄壁混凝土防裂限裂研究及应用”“电解质式位移监测系统研究”“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坝施工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开孔垂直连锁砌块护坡”以及“单戗堤单向进占、定位沉船、双向合龙”技术等连获殊荣,有的还被列为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通过竣工初验,25个单位工程全部达到质量优良等级,其中49孔浅孔闸和12孔深孔闸双双获得安徽省2005年水利水电优质工程奖和安徽省工程建设最高奖——黄山杯。
  新时期治淮思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临淮岗工程从规划到建设,从建设实施到管理调控,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这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成功运用,为治淮和其他水利建设作出了示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10月31日

作者: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