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修的南崴子灌区干渠,其状堪忧。
本站长春9月6日讯(记者 许江)在吉林省四平市南崴子灌区调研中,记者看到,该灌区各级渠道失修情况普遍,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灌溉,并导致灌区实灌面积逐年减少。
四平市南崴子灌区是沿东辽河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25万亩。然而,记者在这里却了解到,该灌区2000年、2003年、2005年的实际灌溉面积分别是4.11万亩、3.40万亩、3.38万亩,呈逐年减少。据介绍,近年来,在这个灌区,种植每公顷水稻的收入一般要比玉米等高出4000~5000元,水稻种植的比较效益在四平市是比较高的。然而,正是在这个灌区,为什么会出现实灌面积逐年减少这一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呢?
据灌区负责人介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水费收缴难且大大低于供水成本,使得地方政府、灌区无力投入资金对渠道进行维护,致使渠道年久失修,灌溉保证率低,从而导致了“有渠不能用”、“有水灌不上”现象的出现。同时,“两工”取消后,又使得田间灌溉工程的维护几乎停止。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成为当前灌区粮食生产的最严重的制约因素。
记者在南崴子灌区看到,该灌区几乎所有的渠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修的问题,有的干支渠坍塌、淤积严重,有的田间末级渠道杂草丛生,几乎失去过水的功能。
灌区负责人表示,加快灌区渠道建设刻不容缓,希望国家应加大对中型灌区的投入,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年久失修的支渠。

田间渠道杂草丛生,面目全非。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