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在这里讨论“水文与社会”这个话题的时候,距离我们的治水先贤开始进行水文观测的时间,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
公元前22世纪,大禹治水时,“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即登山树立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形势,作出科学的治水规划,疏浚、排洪,这里面包含了水位测量的内容。李冰修都江堰时,“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于三水中,与江神要(约定):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人形水尺的肩和脚相当于水尺测验的水位刻度。此后,隋代有石刻水则,宋代有水则碑等等。这些被历史记忆记录下的先人的劳动,都可以纳入我们现在的水文工作范畴,这也足以表明水文工作悠久的历史。
何为“水文”?“文”字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自然界的某些现象”。那么,“水文”从字面上讲,就应该是“水的现象”,准确表述是“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推下来,针对水的现象进行的研究就是水文研究,围绕水的现象开展的工作就是水文工作。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存都需要水的泽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水。那么水为何物,水如何起源、如何存在、如何分布、如何循环、如何运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认知,从中寻找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服务于人类。这也是水文行业存在的必然。
所有发现和认识都是从接触开始的,要有人对水经年累月地去观察和测量,所以水文首先是对水的观测。在我国,降水观测记录最早的文字记载在甲骨文中,因为降水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收成;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开始有呈报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我国已有了较科学的雨量器和雨深计算方法,并开始用“竹笼验雪”以计算平地降雪深度。明代的刘天和在治理黄河中,已采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测定河水中泥沙的数量。当然,除了观测,水文工作还要将观测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服务,包括预测预报、评价评估等。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类对水的认识及使用水、管理水的方式在不断调整和转变。这些都不断延展着社会对水文工作的需求。面对现代社会,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这一古老行业,水文研究和工作的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其工作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从面向最初的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旱服务,发展到面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环境的保护、水工程的科学调度运用,面向道路桥梁施工、旅游、航运,甚至投资等等,水文正在为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等基本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着水文信息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一从业人群的思想和理念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今年4月召开的2006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在“十一五”开局之年,面对新的形势,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水文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水文现代化,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推出水文专刊策划,试图以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审读水文,关注水文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我们采访了水文局的领导、水文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水文部门的从业人员等,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建议,与读者一起研讨社会对水文的需求、水文对社会的贡献,一起找寻推进水文事业发展,在法制建设、体制建设、自身能力建设等问题上的答案。
呼应本期水文专刊策划,中国水利网站特别开展了激浪水文网上调查。阶段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涉及水利工作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的水文,人们对它的认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水文工作的基础性地位为大家所共识,但水文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却不尽令人满意。经济社会越发展,水文工作越重要,我们期待,水文工作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重视和支持!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