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人类不断观测各种水文现象,思考和研究它们的规律,积累起关于水的丰富知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了水文科学。
关于水文的定义,有多种解释,词典里解释为“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我国古代文献中对水文也有诸多描述,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300多条河流和湖泊,说明了各级河流的发源地、流向和汇往;《管子》书中记载了人们对地下水的认识;《水经注》成为中国水文地理考察的最先纪录等等。
古代中国,对水文现象的观测、对水文规律的认识和在工程上的应用,都居世界前列。早在4000年以前,大禹认识了“水性向下”的水文规律,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可以算是中国最早进行水文调查和运用水文规律治水的伟大探索。
距今2200年前的李冰,在岷江修建都江堰工程并设立石人水尺观测水位,用水位控制分水、溢洪、排沙,这是中国观测水位之始。
以后历代,针对防汛、航运、灌溉等需要,在黄河、运河、太湖等处设“水则”“水志”“志桩”等观测水位,对洪水、枯水位的刻记更是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原始的水文观测和水文知识是肤浅零星的,但已为当时的社会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资料。
20世纪初,我国的水文工作受西方影响显著,开始了近代的水文观测、水情传递、资料整编和水文分析计算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文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人类对水文现象的认识由萌芽时期肤浅零星的认识,发展到了比较深刻系统的认识。世界各国大量兴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农业、林业乃至城市建设向水文科学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课题,解决这些课题的方法也逐渐趋向理论化和系统化。
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是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支撑。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监测收集大约6亿条水文水资源信息,至今积累了超过200亿条宝贵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和大量的分析研究成果。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规划建设以及电力、环保、交通、航运、铁道、国防等各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水文工作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在抗击洪水中,水文部门及时准确地测报洪水,为科学防控洪水并取得抗洪斗争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重要水资源调度工作中,水文部门积极、主动、及时地开展水文监测工作,提出分析研究成果,为流域水资源调度的顺利实施提供及时准确的水量、水质信息;在节水工作中,水文部门及时、准确、公正地开展用水计量监测和水平衡测试等工作,为节约用水提供全面的信息;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水文部门出色完成了水资源评价等工作,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系列突发水事件中,水文部门迅速启动应急监测方案,快速、及时地开展水质监测,提出分析报告,为控制水污染、保障饮水安全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中,水文部门提供了优质的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此外,水文部门恢复了水文年鉴的刊印,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基本水文资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发布实时水情、雨情、水质、地下水等水文信息,定期向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国防军事等机构提供大量的水文信息。
水文,已经从远古的石刻标记、近现代的水文仪器定量观测,走向了多学科交融、现代化渗透、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务的新阶段。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