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旱情,水雨情信息预报先行
我国江河纵横,汛期防洪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2003年淮河发生超过1991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辽河流域发生近十多年来的最大洪水;今年7月,“碧利斯”和“格美”的登陆,使东南沿海再次遭受了强台风和暴雨的袭击。洪涝灾害面前,一线水文人日夜坚守在小小水尺旁的测船上,迅速地测水位、取沙、测流,再将这些数据迅速整理分析、编发水文情报,及时将资料送往防汛指挥决策者手中。其超长的预见期、准确的预报值为果断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五”期间,我国旱情比较严重,北方部分地区连续发生严重春旱,南方地区也发生历史罕见的夏伏旱。面对旱灾,水文部门一方面加强土壤墒情及枯水期径流观测和分析预报工作,将雨量、水量、水质、墒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向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枯季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发展趋势等基础信息,向决策部门提供对策建议。
基础数据,为水资源管理铺路
水文部门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是我国“十五”期间水资源配置成就取得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分析评价成果是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在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中,水文部门都临时增设断面,加密测次,提出分析研究结果,为应急调水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量、水质信息。
宁夏水文部门开展水权转换研究,辽宁、河北等地水文部门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这些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支撑。水文部门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实现全国水资源配置,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护水资源,水文部门积极开展水功能区监测、水质动态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水量水质综合评价、突发性水污染监测和预测、水质普查、水质通报、水源地水质监测等多项工作。
在2005年松花江突发的严重水污染事件中,水文部门及时做好污染带前锋行进的滚动预报,为哈尔滨城市供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抚远水道筑坝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依据,为沿江防控污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保障饮水安全,各地按照《关于做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文水资源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切实做了大量有关农村安全饮水水源的论证工作。
密布站网,做生态与环境建设的排头兵
在生态与环境建设中,可以通过对地区水文过程的研究,掌握地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密切作用和转化等基本特征,更好地为生态与环境建设服务。“十五”期间,为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水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如对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脆弱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向南四湖、扎龙、向海、白洋淀等湖泊或湿地实施应急补水;青海省水文局在“三江源”区和青海流域内增设监测点,收集水量水质数据、研究水沙变化规律。四川省水文局在九寨黄龙景区建立生态水文站网,系统地对景区实施生态监测与分析,全面把握景区的水文水资源变化规律。
水文部门与水土保持部门积极配合,在水文监测站基础上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实现站网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安徽、江苏、海南等省水文部门先后加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的牌子。湖南省水利厅明确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负责全省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水土流失公告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水土流失防治、监督和管理决策提供了主动、及时和超前的服务。
信息共享,服务社会走进人民生活
从《中国水资源质量年报》《水文情况年报》《河流泥沙公报》《地下水通报》《水情月报》等编制的资料中,人们可以查询到大量信息,有对天气成因、降雨过程、降雨特点的详细介绍,有各个流域的汛情、旱情、冰情,有主要江河汛期来水量、汛后来水量、水库蓄水量详细记录与分析,历次调水过程调水数据的逐一记录。
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实时水雨情信息,大型水库蓄水状况,地下水动态信息等相关监测信息;广西水文局、山西长治水文分局等一些地方水文部门还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发布水雨情信息,旱情预测,著名风景旅游区河流、湖泊水位、流量、水质信息等。这些准确及时的信息关系着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就像天气预报提醒人们外出是否需要带伞一样,水文服务正逐步地融入到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幕后走到台前。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8月10日